李瑁和郭子仪得知安禄山有所警觉后,并没有慌乱。他们决定加快行动步伐,以免夜长梦多。
突袭小队提前出发,在安禄山加强粮草护卫之前,找准时机发动突袭。第一支突袭小队趁着夜色,悄悄接近了安禄山的一处粮草囤积点。负责护卫的敌军此时还未完全进入高度戒备状态。突袭小队如鬼魅般迅速冲入营地,一时间喊杀声四起。敌军顿时大乱,仓促应战。经过一番激烈拼杀,突袭小队成功点燃了粮草,在敌军援军赶来之前迅速撤离。
与此同时,王猛也成功潜入了安禄山的军中。他凭借着出色的伪装和过人的交际能力,很快与安禄山军中的一些将领搭上了关系。通过巧妙的言辞和暗中挑拨,他逐渐引发了安禄山军队内部两个势力之间的猜忌和矛盾。这两个势力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军功,开始明争暗斗,使得安禄山军队内部出现了不小的混乱。
李瑁和郭子仪密切关注着战场局势的变化,根据王猛传递出来的情报以及突袭小队的战果,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他们决定趁安禄山军队内部混乱、粮草受损之机,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在进攻前,李瑁对全体将士发表动员讲话:“将士们!我们为了边疆的安宁,为了大唐的百姓,已经准备了许久。如今,敌军内部已乱,粮草受损,正是我们出击的最佳时机!让我们奋勇杀敌,将安禄山的势力彻底赶出我们的边疆!”
将士们士气高昂,齐声高呼:“杀敌报国!保卫边疆!”
战斗打响,唐军以全新的战术和高昂的士气向安禄山的军队发起猛攻。安禄山的军队由于内部矛盾尚未解决,粮草短缺,军心不稳,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难以抵挡。
经过数日激战,唐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成功收复了一些被安禄山占领的土地,将安禄山的势力逼退了数十里。
这一场胜利,让边疆的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给长期处于困境的边疆战事带来了新的希望。李瑁和郭子仪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安禄山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未来的战斗依然艰巨。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精心制定的战略,为边疆的安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军营,李瑁与郭子仪以及众将商议下一步计划。李瑁说道:“此次胜利,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安禄山必然会重新整顿军队,卷土重来。我们要利用这段时间,巩固战果,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
郭子仪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我们要继续完善粮草补给体系,确保自身后勤无忧。同时,加强对王猛的支持,让他在敌军内部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扰乱安禄山的部署。”
一位将领建议道:“瑁王殿下,郭将军,我们还可以联合边疆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对当地地形更为熟悉,且一直对安禄山的侵扰心怀不满,若能与他们合作,我们的实力将更加强大。”
李瑁眼前一亮,赞道:“此计甚好。郭将军,此事就劳您去与各部落首领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我们可以与他们共享胜利果实,共同保卫边疆。”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瑁和郭子仪一边巩固已收复的土地,加强防御工事建设;一边积极与边疆少数民族部落展开沟通合作。在与少数民族部落的交流中,李瑁展现出了诚意和智慧,承诺给予他们平等的地位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最终赢得了各部落的信任与支持。
安禄山在遭受此次重创后,果然如李瑁所料,开始重新集结兵力,整顿军队。他对内部进行了严厉的清查,试图找出导致军队混乱的根源。王猛在这危险的局势下,依然坚守在敌军内部,巧妙地应对着安禄山的清查行动,继续为唐军传递着重要情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边疆的局势愈发紧张。李瑁深知,更大的挑战即将来临,但他和郭子仪以及全体将士们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他们凭借着新的战略、各方的支持以及坚定的信念,如同钢铁长城一般,守护着大唐的边疆,等待着与安禄山的下一次对决,誓要彻底粉碎安禄山的野心,还边疆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而此次边疆战事的转机,也为李瑁在朝堂和江湖的斗争中增添了重要的筹码,让他在复杂的局势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整个大唐的命运似乎也因为这边疆的新希望而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李瑁还不忘关注朝堂和江湖的动态。他与朝堂中的盟友保持密切联系,将边疆的胜利消息传递回去,鼓舞士气,同时也让他们在朝堂上更好地应对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的刁难。在江湖方面,他将边疆战事的情况告知江湖联盟,希望各门派能继续给予支持,特别是在情报收集和人才输送方面。
江湖联盟得知边疆取得胜利后,纷纷表示愿意全力支持。各门派不仅增派了高手前往边疆,协助训练唐军将士,还利用自身在江湖中的情报网络,为李瑁收集安禄山在各地的动向。
朝堂上,李林甫和杨国忠得知李瑁在边疆取得胜利,心中又惊又怒。李林甫咬牙切齿地说:“李瑁这小子,竟然在边疆扭转了局势,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对我们构成的威胁也愈发严重。”
杨国忠阴沉着脸道:“不能让他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要在朝堂上想办法打压他,削弱他的影响力。”
于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在朝堂上再次谋划起针对李瑁的阴谋。他们企图在朝廷的物资调配和兵力增援上设置障碍,阻碍李瑁在边疆的进一步发展。
李瑁的盟友们察觉到了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意图,立刻将消息传递给李瑁。李瑁得知后,心中冷笑:“他们以为这样就能阻止我吗?我定不会让他们得逞。”
李瑁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呈递给唐玄宗。信中详细阐述了边疆战事的最新进展以及李林甫和杨国忠可能在朝堂上搞破坏的意图。同时,他向唐玄宗请求朝廷给予边疆战事更多的支持,以彻底击败安禄山。
唐玄宗看完李瑁的信后,对李林甫和杨国忠的行为感到不满。他下旨斥责二人,并要求他们全力配合边疆战事,不得从中作梗。
李林甫和杨国忠接到圣旨后,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敢公然违抗。他们表面上答应全力支持,暗地里却继续寻找机会打压李瑁。
而李瑁则在边疆与郭子仪等人继续完善战略部署,积极联合各方力量。他深知,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他坚守信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安禄山,同时也能在朝堂和江湖的斗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为大唐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李瑁如同一位勇敢的舵手,引领着大唐这艘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