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心中虽有疑虑,但并未放在心上。他自恃兵力强大,认为大唐朝廷即便有所准备,也无法阻挡他的铁骑。他继续扩充军队,囤积粮草,准备着一场大规模的叛乱。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李瑁和郭子仪并未因安禄山的轻视而放松警惕。他们知道,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必须争分夺秒地完成军事布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潼关、太原等地的防御逐渐稳固,军队训练也取得了显着成效。李瑁和郭子仪看着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心中稍感欣慰。
但他们也明白,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面对更多的挑战。安禄山一旦起兵,必定来势汹汹,他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这场残酷的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李瑁和郭子仪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军事计划。他们根据收集到的情报,分析安禄山可能采取的进攻路线和战术,提前制定应对之策。
同时,李瑁还加强了与其他地方势力的联络。他深知,要彻底击败安禄山,仅凭朝廷的力量还不够,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派使者前往各地,与一些地方节度使、豪强势力进行沟通,希望他们在战争爆发时能够支持朝廷。
郭子仪则在军队中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他向士兵们讲述安禄山的野心和叛乱的危害,激发士兵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他告诉士兵们,他们是为了保卫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安宁而战。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李瑁和郭子仪的军事布局已初步完成。他们静静地等待着安禄山的行动,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瑁并没有丝毫的懈怠。他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取决于各方的协调配合以及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他一方面继续关注着安禄山的动向,通过情报网收集着最新的消息;另一方面,他也在思考着如何在战争爆发后,稳定民心,确保后方的安定。
他与朝中大臣们商议,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战争的政策。在经济上,实行战时经济体制,合理调配资源,保障军队的物资供应;在民生方面,安抚百姓,减轻百姓的负担,避免因战争引发社会动荡。
郭子仪则在前线加紧训练军队,不断完善防御工事。他深知,安禄山的军队战斗力不容小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他对军队的训练要求更加严格,不仅注重士兵的体能和战斗技能的训练,还注重培养士兵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战斗意志。他经常亲自到训练场视察,鼓励士兵们刻苦训练,为保卫大唐贡献自己的力量。
终于,安禄山按捺不住野心,起兵叛乱。他率领十五万大军,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从范阳起兵南下。一时间,战火纷飞,大唐的土地陷入了一片混乱。
李瑁和郭子仪得知安禄山起兵的消息后,并没有慌乱。他们迅速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展开行动。潼关守将张巡率领守军严阵以待,凭借着潼关的险要地势,成功地阻挡了安禄山的进攻。
安禄山见潼关久攻不下,便试图绕过潼关,进攻长安。但此时,太原的李光弼率领军队从侧翼杀出,对安禄山的军队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安禄山腹背受敌,不得不暂时退兵。
李瑁在长安密切关注着前线的战事,及时为郭子仪提供情报支持和战略指导。他还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的军队。同时,他积极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让百姓们相信朝廷有能力平定叛乱。
在李瑁和郭子仪的共同努力下,安禄山的叛乱并没有如他所愿迅速蔓延。大唐军队在各个战场上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然而,战争的局势依然严峻。安禄山虽然暂时受挫,但他的实力依然强大。李瑁和郭子仪知道,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持久战,他们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瑁和郭子仪继续紧密合作。他们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战术。李瑁利用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为郭子仪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郭子仪则在前线指挥作战,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
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大唐军队逐渐扭转了局势。在一系列的战斗中,安禄山的军队遭受了重创,兵力损失惨重。而大唐军队则在战斗中不断成长,战斗力越来越强。
最终,在李瑁和郭子仪的努力下,安禄山的叛乱被成功平定。大唐重新恢复了和平与安宁。李瑁和郭子仪也因此成为了大唐的英雄,受到了百姓们的敬仰和赞誉。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大唐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