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晨光绘策(2 / 2)

“施工可以请专业的洞穴工程团队,用小型化、轻量化的设备一点点吊装进去。安全系数必须按最高标准来,这笔钱,不能省。”

他继续往下说:“第三,游览模式。彻底放弃大流量模式,实行严格的分时段预约限流。

每组游客配备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本地向导,不仅负责讲解地质奇观,更要讲述苗家与这些山洞相关的传说和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同时,开发几条不同主题和难度的探索路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徐一蔓补充道:“还可以开发一款专门的App,集成预约、导览、定位、紧急呼叫功能,甚至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

在少数几个点设置VR体验,还原未开放区域的壮丽景象,作为补充。”

“好主意!”苏景明赞许道,“第四,就是昨天提到的合作社模式。

我们要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包括股权结构、利益分配机制、村民培训与就业计划、生态保护基金提取和使用办法等等。

这个方案必须清晰、公平、可操作,要让每一位乡亲都看得懂,觉得自己是主人翁,而不是旁观者。”

他拿起一张空白的A纸,快速勾勒着九洞天入口区域的草图:“入口区的建筑风格,必须完全遵循本地苗侗吊脚楼的特色,请寨子里的老工匠来指导,用传统工艺和材料。

这里不仅是售票处和游客中心,更应该是一个小型的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可以展示银饰、刺绣、芦笙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个上午,小会议室里都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

苏景明思维敏捷,不断抛出想法并完善细节;徐一蔓则从市场和运营角度提出建议和风险提示。

小杨则负责提供本地情况和落实的可能性。图纸上逐渐画满了标记,白板上写满了要点。

中午时分,江珊珊的车准时停在了村委会门口。

她风风火火地走进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公文包:“怎么样,各位大将?方案雏形出来没?我可跟师兄夸下海口了,说我们这边思路绝对清晰超前!”

苏景明笑着将画得密密麻麻的白板和草图推到她面前。

“珊姑娘,请检阅!初步想法都在这儿了,可能还有点粗糙,但核心原则和框架应该没问题。”

江珊珊仔细地看着,眼神越来越亮,不时点头:“悬空栈道…智能灯光…预约限流…文化向导…合作社…好!好!老四,你这脑子真是没白长!

这套思路完全符合甚至超越了目前国际上的生态洞穴开发理念!

尤其是这个合作社模式和村民深度参与,简直是点睛之笔,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的核心矛盾!”

她兴奋地拿出手机对着白板拍了几张照片:“我这就发给我师兄,先让他眼馋一下!下午我们就根据这个框架,把概念性规划文本搭起来!

特别是技术需求和合作方案部分,要写细,这是争取省里支持和吸引‘生态股’投资的关键!”

有了江珊珊的加入,工作效率更高了。四人分工合作,有的查资料,有的写文本,有的画示意图。

夕阳西下时,一份虽然简略但逻辑清晰、亮点突出的《九洞天生态保护性开发概念性规划及合作方案》雏形,已然成型。

看着电脑屏幕上成型的文档,苏景明长舒一口气,揉了揉酸胀的眼睛:“万里长征总算迈出第一步了。”

江珊珊合上电脑,语气充满信心:“何止是第一步,你这第一步迈得又稳又准!明天专家队来了,我们就拿这个跟他们谈!

有了这套理念和方案,我看谁敢说我们黔西北只会搞粗放开发!”

窗外,最后一缕夕阳的余晖掠过远山的脊线,将九洞天的轮廓勾勒得如同蛰伏的巨兽。

但此刻,在它脚下的小小会议室里,四个人心中充满的,已不再是最初的敬畏和忐忑,而是如何唤醒它、并与它和谐共处的智慧、勇气与期待。

灯光亮起,照亮了桌上散落的图纸和人们脸上疲惫却兴奋的神情。

一场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古老智慧、资本力量与乡土情怀的宏大实践,正悄然在这黔北深山之中,绘制出最初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