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反击时刻(1 / 2)

“您放心,我已经想好了。”苏景明从公文包里拿出平板电脑,调出一个联系人。

“我认识一位资深财经记者,姓赵,以前在北京跑金融口,最擅长挖企业高管的违规操作,写过好几篇影响很大的调查报道,而且他向来只认证据,不掺私人感情。

我可以把这些材料加密后发给赵记者,让他先去核实情况,然后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写篇报道,发布在《金陵财经报》上。

这样一来,既不会暴露我们,又能让陈副总的丑事公之于众,银监会看到报道后,自然会顺着线索查下去,比我们直接举报要高明得多。”

三人又在电话里敲定了细节——

材料要隐去关键来源信息,只保留核心证据;赵记者那边要强调“保护消息源”。

如果陈副总想压下报道,徐震天会出面协调媒体关系,确保报道能顺利发布。

挂了电话,徐一蔓放下茶杯,走到苏景明身边,眼中满是钦佩。

“没想到你连财经记者都认识,以前只知道你在金融圈厉害,没想到玩起‘计谋’来也这么厉害,跟电视剧里的商业精英一样。”

苏景明无奈地笑了笑,伸手揉了揉眉心:“我也不想用这些手段,可陈副总都把刀架到我们脖子上了,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我们的项目关系到黔西北那么多村民的就业,还有那么多投资人的信任,绝不能让他毁了。”

他看了眼手表,指针指向下午五点半,“别想这些烦心事了,我们该去赴宴了。

今晚的晚宴有文旅厅的领导,还有江苏文旅界的几个大佬,都是能帮我们推进项目的关键人物,可不能迟到。”

晚宴设在金陵饭店的“秦淮厅”包厢,古色古香的装修,墙上挂着傅抱石风格的山水画。

桌上摆着青花瓷餐具,连服务员都穿着绣着梅花的旗袍,透着浓浓的金陵韵味。

徐一蔓刚走进包厢时还有些紧张,手心悄悄攥着衣角,可看到苏景明游刃有余地和众人打招呼——

跟江苏文旅学院的李教授聊黔西北的苗族刺绣非遗传承,跟南京文旅集团的张总谈景区运营合作。

跟省发改委的王处长聊乡村振兴政策,既专业又不失风趣,她也渐渐放松下来,偶尔还能插上几句。

比如聊到民宿运营时,她提到要请当地村民做管家,既保留乡土气息又能带动就业,引得王处长频频点头。

“苏总年轻有为啊!”李教授端着酒杯走过来,他头发花白,戴着圆框眼镜,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

“刚才听你聊‘文旅指数’的设计思路,把贵州的民族文化、生态资源和金融产品结合起来,还加入了扶贫元素,这想法太妙了!

我研究文旅产业三十年,还是第一次见有人能把文化价值量化成金融产品,既让投资人赚钱,又能保护传统文化,一举两得啊!”

苏景明连忙举杯,微微欠身:“李教授过奖了,这都是跟您的文章学的。

您去年写的《文旅产业的价值重构》,里面提到‘文化是根,金融是翼’。

我特别受启发,才想到要做这么一个指数,让文化能‘飞’起来,让更多人看到贵州的美。”

这话听得李教授眉开眼笑,拉着苏景明聊得更投机了,从苗族古歌的传承谈到侗族大歌的市场化。

从生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谈到文旅Ip的打造,不知不觉就聊了半个多小时。

徐一蔓坐在一旁,看着苏景明从容应对的样子,心里悄悄松了口气——

有他在身边,好像再难的事都能解决。

晚宴进行到一半,省文旅厅的刘主任突然收到一条短信,他看了一眼后,脸色微变,随即笑着走到苏景明身边。

拍了拍他的肩膀:“苏总,刚收到银监会朋友的消息,你们私募基金的特别审查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