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无法自圆其说(1 / 1)

皇帝那如同雷霆般的旨意,在金銮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烧红的烙铁,烫在那些秦桧党羽的心头。削爵掘坟,挫骨扬灰!按律严查,绝不姑息!这已非简单的政治清算,而是带着帝王震怒的、最彻底的否定与毁灭。

然而,比这旨意本身更具毁灭性的,是那支撑秦桧一党横行已久的“秩序”力量,在关键时刻那短暂而清晰的“失效”。这瞬间的凝滞,如同信仰的基石崩塌,让所有试图为秦桧辩护或开脱的言论,都变得苍白无力,甚至可笑。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更加汹涌的浪潮,但这一次,浪潮的方向彻底逆转。

那些原本依附秦桧、或在秦桧“秩序”大旗威慑下保持沉默的官员,此刻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与秦桧划清界限。他们的脸色因恐惧而扭曲,言语因急切而混乱,拼命地想抓住这最后的救命稻草。

“陛下圣明!秦桧老贼欺世盗名,臣等深受其蒙蔽,今日方知真相,恳请陛下治臣失察之罪!”一位侍郎跪地痛哭流涕,仿佛自己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臣有本奏!秦桧及其党羽贪墨河工银两,臣早已暗中收集证据,只因畏惧其淫威,未敢上达天听,今愿全部呈交陛下!”另一位官员迫不及待地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或临时伪造的)奏章,试图将功补过。

“秦桧曾私下言及,欲效仿前朝权臣,行废立之事,其心叵测,人神共愤!”更有人开始抛出更加骇人听闻的指控,真伪难辨,只为证明自己与秦桧不共戴天。

他们言辞激烈,情绪激动,但所有的辩解和指控,都无法绕开一个核心问题——如果秦桧真是“秩序”的代言人,是上天认可的“清道夫”,为何在他最需要“秩序”力量支撑其权威、压制反对声音的关键时刻,那力量却“失效”了?为何那毁灭性的灰白领域没有降临在这些“诋毁”他人头上?为何秦桧自己反而被那力量吞噬?

逻辑的链条在这里彻底断裂。

任何试图将秦桧行为合理化的解释,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都显得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

“秩序”没有庇护它的“代言人”。

“秩序”甚至没有惩罚它的“亵渎者”。

那么,唯一的解释便是——秦桧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骗子,一个试图操控无法理解的力量却最终玩火自焚的蠢货!他所宣扬的那一套,根本就是用来愚弄君王、打压异己的谎言!

这种认知上的颠覆,比任何刀剑都更具杀伤力。它摧毁了秦党成员最后的精神支柱,也彻底动摇了那些原本对“秩序”之力将信将疑、甚至心存畏惧的中立派官员的观感。

朝堂之上,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痛斥秦桧,揭发其党羽罪行,表态效忠皇帝与朝廷的声音,此起彼伏,形成了巨大的舆论洪流。之前那些为秦桧张目的言论,此刻如同暴露在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再无立足之地。

皇帝冷眼看着下方这众生相,心中那最后一丝因“秩序”之力而产生的犹豫也彻底烟消云散。他看清了,所谓的“秩序”庇护,不过是秦桧编织的幻影。这幻影一旦被戳破,其党羽便是不堪一击的土鸡瓦狗。他的帝王权威,不容任何超然物外的力量亵渎,哪怕是看似“天意”的力量!

霍云静立一旁,将这一切尽收眼底。联盟的策略成功了。他们没有直接去证明“秩序”是恶,而是通过制造混乱,干扰其运行,让其自身出现“矛盾”,从而引发整个依附于其上的谎言体系的崩溃。这是一种更高明的破局方式。

然而,他心中并无多少轻松。秦桧势力的垮台,是预料之中的结果。但朝堂上这短暂出现的“秩序”凝滞,却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深植于皇城之下的源头,似乎并非毫无知觉。它只是……被干扰了,或者说,暂时“忽略”了这片区域的某些“错误”。这种“忽略”,是能力有限,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玉藻前通过隐秘渠道传来的感应也证实了这一点:皇城下的那股庞大而冰冷的能量,在经历短暂的紊乱后,似乎正在以一种更高效、更隐蔽的方式重新整合、运转,仿佛在适应,或者在……准备着什么。

“无法自圆其说”,是秦桧一党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最终结局。但这对整个联盟而言,仅仅意味着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真正的挑战,那隐藏在幕后的、调整姿态后可能变得更加危险的“主神系统”,以及那迫在眉睫的、寻找“世界记忆”的任务,依旧如同巍峨的山岳,横亘在前。

朝堂的喧嚣渐渐平息,皇帝的旨意开始被迅速执行。秦桧的府邸被查抄,党羽被锁拿,一场波及甚广的清算全面展开。

霍云走出金銮殿,抬头望向那看似恢复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天空。阳光洒落在宫阙的金瓦上,反射出刺目的光芒,却驱不散他心头的寒意。

秦桧的故事结束了。但属于他们,属于这个世界的终极考验,才刚刚揭开冰山一角。而那通往生路的答案,依旧沉睡在落鹰涧那个昏迷的男子身上,隐藏在那虚无缥缈的“世界记忆”之中。他们必须更快,必须在“秩序”完成调整、再次降下更猛烈“净化”之前,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