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参军更逗,见人就说咱们的锤子好使!"
"王典仪更绝,直接把咱们工坊写进祭文里了!"
贾仁义扒拉着算盘,嘴都合不拢了:"东家,虽然这几单买卖赚得不多,可这名声打出去了!现在州府衙门都知道咱们青云工坊了!"
连杨弘业都沾了光。这回去州府述职,好几个以前对他爱答不理的同僚,都主动过来搭话:
"杨知县,你们县那个李文渊,什么时候带来给我们见见?"
"听说你们工坊连军械都能做?厉害啊!"
杨知县回来时满面红光,特意给李文渊捎了盒好茶叶:"文渊啊,现在州府上下都在夸咱们呢!"
就在这一片祥和之际,白晓又打听到个消息:漕运总督要对咱们的信用券感兴趣了!
"听说总督大人想用信用券给漕工发饷,"白晓兴奋地说,"要是这事成了,咱们的信用券就能在半个江南流通了!"
贾仁义激动得直搓手:"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李文渊却皱起眉头:"漕工发饷...这事得慎重。"
果然,第二天漕运衙门就来人了。来的是一位姓钱的师爷,说话拿腔拿调:
"我们总督大人说了,信用券确实方便。不过嘛...得改个名字,叫'漕运宝券'。发行也得由我们漕运衙门来..."
贾仁义一听就急了:"这不成!信用券是咱们的心血!"
钱师爷皮笑肉不笑:"要不这样,你们把制作之法献出来,总督大人必定重重有赏。"
眼看要谈崩,李文渊不紧不慢地开口:"师爷,信用券之所以有人认,是因为有我们青云县的货物做担保。漕运衙门发行宝券,拿什么做担保?"
钱师爷愣住了。
"再者,"李文渊继续道,"漕工走南闯北,若是拿着宝券到外地用不了,岂不是要闹事?"
钱师爷冷汗下来了。他光想着抢功,倒把这茬给忘了。
最后这事不了了之。不过经此一事,李文渊更加小心了。树大招风,现在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青云县呢。
晚上算账时,贾仁义感慨道:"东家,还是您沉得住气。要是真把信用券交出去,咱们可就亏大了。"
李文渊看着窗外月色,轻声道:"该争的要争,该让的也要让。关键是,要分清什么该争,什么该让。"
工坊里,石疙瘩正在给新收的徒弟讲解打铁要领。炉火映红了他满是汗水的脸,也映红了墙上那面新得的匾额——"匠心独运",是王典仪亲笔所题。
这日子,是越来越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