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系统的基建方案(2 / 2)

模型随之变化,但模拟结果显示,渠道过窄容易堵塞,利用现有河汊则涉及更复杂的改道和清淤,成本并未显着降低。

“换个思路呢?”李文渊想起了现代的一些方法,“能不能用管道?比如烧制的陶管埋在地下?”

“信息不足,无法模拟。当前时代大规模烧制、运输、铺设密封陶管技术难度极高,成本无法估量。”

此路不通。

李文渊有些挠头。难道真要按这个费时费力的方案来?他有些不甘心,下意识地运用起“摸鱼大师”的技能,想着能不能“偷个懒”,找个更省事的办法。

“系统,有没有那种……嗯……比较‘取巧’的方案?比如有没有什么道具能直接变出一条水渠?或者让水自己流过来?”他半开玩笑地在心中问道。

“叮!检测到宿主寻求“非常规”基建解决方案。检索中……”

“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方案:『地形微调器(一次性)』。可对小型区域地形进行有限度的合理化调整(如平整土地、挖掘浅沟、堆筑矮坡)。使用后,该区域地形变化将被本土居民潜意识接受为“自然形成”或“早有规划”。注:调整范围与精度有限,无法完成大型复杂工程。兑换需80点能量。”

80点能量!还是一次性的!而且只能搞点小修小补!李文渊看着自己仅剩的40点能量,果断放弃。这系统,果然在“坑爹”方面从不让人失望。

看来,捷径是走不通了。他退出虚拟模型,回归现实,看着那张残缺的图纸,叹了口气。还是得结合实际情况,想点更务实、更经济的办法。

他重新召集了“青云三杰”,将虚拟模拟遇到的困难和初步方案分享给大家,希望能集思广益。

贾仁义拨弄着算盘,眉头紧锁:“东家,若按此方案,光是民夫工钱和饭食就是一笔巨大开销,还要协调征地,恐怕会引起民怨。成本太高了。”

百晓生也道:“我打听过,以往县里也动过修水利的念头,都因耗费太大、牵扯太多而作罢。”

赛鲁班则盯着图纸上那条代表河流的线条,又看了看城内的沟渠,闷声道:“为什么一定要从那么远引水?城里……不是本来就有水吗?”

“城里有水?”李文渊一愣,“你是说井水?那不够啊。”

“不是井。”赛鲁班摇了摇头,手指点在图纸上城内几个不起眼的标记上,“这些地方,以前是老河道或者洼地,地下有水,只是埋得深,或者被垃圾淤泥堵住了。如果能把这些暗河或者泉眼找出来,疏通一下,是不是就能就近取水,不用挖那么长的渠了?”

暗河?泉眼?

李文渊脑中灵光一闪!对啊!与其劳民伤财地从城外远距离引水,不如先充分挖掘利用城内的水资源!这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他立刻再次连接系统:“系统,扫描青云县城内区域,探测地下水资源分布,尤其是可能的暗河或泉眼位置!”

“执行深度扫描……能量消耗10点……扫描完成。生成城内地下水资源分布简图。”

一幅新的、更加详细的青云县地下结构图出现在李文渊脑海中。果然!在城西和城北几处低洼地带,确实存在着埋藏较浅的地下潜流,甚至有两处接近地表,几乎可以算是泉眼,只是被历年堆积的垃圾和淤泥覆盖堵塞了!

“太好了!”李文渊兴奋地一拍桌子,“赛兄,你立大功了!”

他立刻将新的发现告知众人。新的方案很快形成:暂时放弃远距离引水,优先组织人手,清理那几处被堵塞的潜流和泉眼,修建小的蓄水池和过滤池,就近接入城内排水系统。这样工程量小,见效快,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不涉及征地问题!虽然水量可能不如引河水大,但用于冲刷主要沟渠,改善卫生环境,应该是足够了!

“这个方案好!”贾仁义立刻开始核算新方案的成本,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这就去打听,哪些人擅长找水挖井,组织人手!”百晓生也来了精神。

赛鲁班则已经开始琢磨如何设计那小蓄水池和过滤池的结构了。

看着重新焕发活力的团队,李文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系统的基建方案虽然看起来坑爹,无论是残缺的图纸还是昂贵的虚拟建模,都像是在绕弯路,但最终,却阴差阳错地,通过赛鲁班的一个提醒,引导他找到了一个更优、更实际的解决方案。

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形式的“不靠谱”的靠谱?

他摇了摇头,不再纠结。无论如何,问题找到了更佳的解决方向,这才是最重要的。治理的难题,就在这不断的摸索、试错和团队协作中,一步步地向前推进。而他那原本只想着逍遥摸鱼的日子,似乎也因为这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变得愈发充实和……刺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