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川魂重铸抗日风云录 > 第142章 宜昌烽烟(八)

第142章 宜昌烽烟(八)(1 / 2)

巫山十二剑的剑气纵横四溢,如蛟龙出海般气势磅礴,在炮艇上留下一道道深深剑痕,仿佛是在这侵略者的堡垒上刻下耻辱的印记。那剑痕深浅不一,深者可见金属之下的结构,仿佛在诉说着侵略者的罪恶。

峨眉侠侣的神鞭与佛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绚丽而致命的光幕,让日军望而生畏,胆战心惊。那神鞭挥舞之处,风声呼呼作响,鞭梢所及,日军士兵无不皮开肉绽;而佛光闪耀,更是令日军士兵头晕目眩,仿佛置身于一片光明的牢笼之中,无法挣脱。

青城双刀的鬼头刀更是在江水中染得通红,每一刀都砍向日军的要害,鲜血汩汩流出,染红了大片江水,仿佛在向侵略者宣告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那鬼头刀砍在日军士兵身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刀起刀落,血肉横飞,场面血腥而又壮烈。

在这激烈的战斗中,一艘日军炮艇不幸被击中,瞬间燃起熊熊大火。火势如恶魔般迅速蔓延,将整个炮艇无情吞噬。日军士兵们在火海中拼命挣扎呼救,那场面一片混乱,凄惨无比,宛如人间炼狱。

火焰肆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伴随着日军士兵的惨叫,仿佛是对侵略者的一种审判。另一艘炮艇妄图拼死突围,却被川军精准无比的炮弹命中,船身剧烈摇晃,发出痛苦的 “嘎吱” 声,仿佛是这钢铁之躯在发出最后的哀鸣。船身开始倾斜,江水如猛兽般涌入,最终缓缓沉入江底,带着侵略者的罪恶,永远地消失在滔滔江水之中。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日军炮艇终于被成功击沉。江面上漂浮着破碎的船体、日军的尸体以及各种战争残骸,一片狼藉。

川军与群侠们望着这胜利的场景,忍不住欢呼起来,他们的声音充满了喜悦与自豪,在血色残阳的映照下,久久回荡在江面上,仿佛是在向世界庄严宣告着中国人民那坚不可摧、不可战胜的伟大决心,这决心如同那巍峨高山,任他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屹立不倒。

他们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江面上空形成一股强大的声浪,仿佛要将这胜利的喜悦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人都知道,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侵略者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重庆码头之上,铅云如墨,沉沉地压在天际,似要将世间万物都碾作齑粉。一缕缕阳光宛如英勇无畏的斗士,奋力从云缝间突围而出,洒下斑驳光影,星星点点地落在卢作孚那岿然挺立的身躯上。

朝天门码头,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此处两江环抱,如两条巨龙在此汇聚,江水奔腾,气势磅礴。东边长江滚滚而来,自西南向东北浩浩荡荡;西边嘉陵江则从西北蜿蜒而至,以独特的水色与长江交汇,一清一浊,界限分明,形成“夹马水”的奇特景观。码头正处于渝中半岛的尖端,三面环水,地势犹如一艘船头,直插两江之中,仿佛正劈波斩浪,尽显豪迈壮阔。

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称帝后,大封藩王。他将自己的儿子朱椿封为蜀王,驻守重庆。朱椿抵达重庆后,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当时,他命人在重庆修筑了十七座城门,寓意“九宫八卦”。朝天门便是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

据说,此门之所以名为朝天门,是因为它的朝向正对着当时明朝都城南京的方向。每当有朝廷的圣旨或重要文书传来,官员们便会身着朝服,在此门恭敬迎候,以示对朝廷的忠心与敬意,如同臣子向着天子所在的方向朝拜,故而得名朝天门。后来,随着岁月流转,朝天门不仅成为了迎接朝廷旨意之地,更逐渐发展为重庆最重要的码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

卢作孚的民生公司船队如同一支支英勇无畏的钢铁舰队,在江面上劈波斩浪,昼夜不停地从宜昌城抢运物资而来。一艘艘货轮缓缓靠岸,巨大的铁锚“扑通”一声扎入江中,溅起朵朵浪花。

舱门打开,无数箱笼、机器设备如潮水般涌出,在码头上堆积如山。(弹药箱上印着鲜红的“抗战必胜”字样,在雾气中格外醒目;粮食麻袋散发着阵阵麦香,那是后方百姓的生存希望;机器部件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工业救国的梦想。)

为了守护这些关乎国家存亡的物资,江边的警卫部队布防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犹如铜墙铁壁般将码头团团围住。警卫们身着整齐的军装,头戴钢盔,手持步枪,目光如炬,警惕地注视着江面和周围的动静。(他们头上的钢盔闪着清冷的光辉,军装的领口和袖口磨得发白,却依然整齐笔挺,透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

在码头的制高点,几座机枪阵地如钢铁堡垒般矗立着。士兵们猫着腰,趴在沙袋堆砌的掩体后,手指紧扣扳机,眼睛紧紧盯着江面。(机枪枪管泛着冷冽的寒光,子弹链整齐地排列在一旁,随时准备给来犯之敌致命一击。)炮台则隐蔽在江边的岩石后方,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江面,仿佛随时都会喷出愤怒的火焰。

警卫团长王老虎站在江边的一处高地上,手持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江面的动静。他的脸上布满了战壕般的皱纹,眼神中透着历经战火淬炼的沉稳与果敢。(他的左臂衣服袖口空荡荡的。那是淞沪会战中和鬼子打白刃战受伤后被截肢了。)“弟兄们,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他大声喊道,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这些物资是咱中国的命根子,决不能让小鬼子抢走一粒粮食、一台机器!”

士兵们齐声应和,声音如闷雷般在江面上回荡。他们有的在码头上巡逻,脚步坚定有力;有的在检查物资,动作细致认真;有的在擦拭武器,神情专注虔诚。(一位老兵蹲在弹药箱旁,小心翼翼地将一枚枚子弹压入弹夹,手指灵活得如同在弹奏一首无声的战歌。)

夜幕降临,码头上的灯光次第亮起,如点点繁星洒落在江面,卢作孚负手而立,宛如一座坚毅的丰碑,目光灼灼,紧紧锁住正从船上卸下的设备。这些设备,皆是从宜昌历经九死一生才转运至此,每一件都满是岁月与战火的痕迹,恰似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诉说着一路的艰难险阻。

它们承载着无数爱国志士的心血,更维系着抗战胜利的希望,在卢作孚眼中,这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关键命脉。他的眼眶微微泛红,欣慰与感慨如汹涌的暗流在心底翻涌。阳光洒下,泪光闪烁,似在倾吐这一路的跌宕与艰辛。

(卢作孚微微仰头,望着那穿透云层的阳光,心中感慨万千:“这一路千难万险,多少人拼尽全力,才让这些设备顺利抵达,只要有它们,抗战胜利便多一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