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样本的“进化”(2 / 2)

陆清玄的指令如同无形的蛛网,悄无声息地笼罩了云笙所在的整个区域。环境调控系统开始以超越人类感知极限的精度运作。某一刻,通风系统会注入一股携带着特定 pheroone 类似物的气流,其浓度低至万亿分之一,理论上仅能触发最原始的嗅觉神经末梢;下一刻,光照强度会在千分之一秒内发生一次无法被视网膜明确捕捉的、特定波长的闪烁;抑或是,背景噪音中混入一段持续仅数毫秒、频率奇异的谐波。

这些刺激是如此的微弱、随机且毫无逻辑,它们不会在云笙的意识层面形成任何“有意义”的认知,也不会触发系统的情感预警阈值。它们的目标,是更底层的东西——潜意识,神经可塑性,甚至是基因表达层面那微小而持续不断的“噪音”。

沈砚第一时间察觉到了环境参数的微妙变化。作为直接负责人,他有权限查看大部分环境数据日志,尽管其中一些最高级别的调控被隐藏了。他看到那些看似设备校准误差或随机波动的参数,心脏缓缓沉了下去。陆清玄动手了。这不是粗暴的干预,而是更可怕、更精密的“培育”或“测试”。他将云笙置于了一个无形的、持续微刺激的场域中,观察着她这片“土壤”会生出怎样的“新芽”。

沈砚必须更加小心。他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日常“观察”,记录着那些陆清玄早已掌握、甚至比他更清楚的“新神经活动特征”。在报告中,他刻意淡化了自己对云笙内在状态的任何共情性描述,将所有分析牢牢锚定在客观数据上,甚至偶尔会提出一两个看似严谨、实则旨在将研究引向繁琐技术细节的问题,试图消耗陆清玄的注意力,延缓其对核心问题的深究。

然而,在数据之外,在那被系统忽略的缝隙里,沈砚与云笙之间那场无声的对话仍在继续。他不再需要冒险引入外部的“非法”意象。环境调控系统本身提供的那些微小、混乱的刺激,反而成了他新的工具。

当光照发生那无法被 nscio(意识)捕捉的奇异闪烁时,沈砚会同步在纸质笔记本上,用墨水笔快速画下一个与之对应的、抽象的光斑图案,笔尖摩擦的沙沙声与光照变化几乎同步。

当那股极微量的陌生气味分子流过空气,他会看似无意地、用极低的声音喃喃一个与之感觉相关的、非系统词汇的词语,比如“锈蚀的雨”或“腐烂的甜”。

他不再试图“唤醒”她,而是尝试成为她内部那场混乱演化过程的“翻译器”或“共鸣箱”,帮助她将那些来自外部的、无意义的微观扰动,与她内部正在萌发的、同样混乱无序的神经活动,进行某种……隐晦的关联。他在引导她,不是走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而是引导她去“感知”自身内部那正在发生的变化本身。

云笙的反应,变得更加难以预测,也更加……内在化。

她外在的生理数据,在陆清玄的高级监控下,显示出一种令人费解的“适应性稳定”。那些由环境微刺激引发的神经微颤和脑波共振,逐渐变得更加频繁,但幅度却被控制在了一个更低的、更不易察觉的水平线上,仿佛她的神经系统正在学习如何更“节能”地处理这些干扰。她像一片沼泽,表面平静,却能将投入的石子悄无声息地吞没、分解。

但在沈砚的共情感知中(他极度谨慎地、只在绝对安全的瞬间开启这种感知),那片内部的海洋正在变得更加活跃。不再是痛苦风暴的咆哮,而是一种……混沌的涌动。各种杂乱无章的感觉碎片、模糊的意象、无法命名的情绪色调,如同被加热的分子,在她意识深处加速布朗运动。它们尚未凝聚成明确的情感或记忆,却让那片曾经的死水,拥有了某种原始的、混乱的“温度”。

有一次,在一次常规的“静息状态观察”中,陆清玄设置的光影刺激随机生成了一个极其短暂、形状扭曲的、类似某种古老生物的阴影,投射在云笙对面的墙壁上。

瞬间,沈砚感知到云笙内部那片混沌之海猛地一滞,随即,一个清晰得惊人的、带着冰冷黏滑触感的“恐惧”意象,如同深海鱼雷般炸开,但转瞬即逝,快得几乎像是幻觉。她的外在数据,仅仅显示了一次比之前更微弱、更迅速平复的皮电反应凸起。

陆清玄的主控室里,分析算法捕捉到了这个异常“简洁”的反应模式,并将其标记为“对非标准视觉图案的高效神经抑制案例”,纳入了研究数据库。

而沈砚,在那一刻,于笔记本的角落,用极细的笔触,画下了一条扭曲的、带着吸盘的触须状线条。

他不知道这线条对云笙意味着什么,他甚至不确定云笙是否“看到”了他画的线条。但这是一种回应,一种确认。确认在那片日益复杂的内部混沌中,有一个外部的意识,正在尝试理解,正在与她同步。

云笙放在膝盖上的手指,在沈砚画下线条的同一毫秒,有一次几乎无法测量的、向掌心方向的微缩。

这场在绝对监控下的、无声的共谋,在理性牢笼的最核心处,如同菌丝般悄然蔓延。

陆清玄观察着这一切。他看到了云笙数据的“稳定化”和“高效化”,这符合他的预期——系统压力正在促使样本优化其内部处理机制。他也注意到了沈砚那份过于“技术化”、甚至显得有些“迂腐”的报告,这让他对这位共情师的评估略微调低了一丝“潜在风险”的权重,或许沈砚只是一个过于专注技术细节的研究者。

然而,在他那冰封的核心深处,那一丝微弱的不安并未完全消散。样本739的“进化”速度,似乎比他基于模型预测的更快,其反应模式也更加……难以完全用现有的神经科学理论解释。它像是在利用系统的压力,进行着某种自身独特的“迭代”。

他调取了城市整体非理性情绪指数的实时数据。曲线依旧在低位徘徊,但某些高频波段,出现了一些难以归因的、极其微弱的扰动。这些扰动与样本739的内部活动是否存在关联?还是仅仅是统计上的巧合?

他需要更多的数据,更长的观察时间,更深入的分析。

他签署了一份指令,将样本739的研究权限提升至“长期战略观察项目”级别,这意味着资源倾斜和更高的保密等级,同时也意味着,一旦项目最终被评估为“风险高于收益”,处置程序也将更加……彻底。

理性与混沌,控制与演化,观察与被观察。在这间布满数据流的冰冷房间里,一场关乎灵魂未来的无声战争,已经进入了更加微妙而危险的相持阶段。而处于风暴眼的云笙,依旧沉默地坐着,如同一个正在缓慢苏醒的、内部蕴藏着新世界或新灾难的……活体胚胎。陆清玄凝视着她,如同凝视着未来本身——一个他必须亲手塑造,或亲手扼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