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我即是“道”(2 / 2)

暮色彻底笼罩了静心苑,天边最后一抹霞光映照在她身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朦胧而神圣的光晕。

她对着失魂落魄的叶枫,微微欠身,礼貌而疏离:“大师兄若无他事,便请回吧。夜色已深,我也该休息了。”

逐客之意,不言而喻。

叶枫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所有的话语都化作了一声无声的叹息。他深深地看了林清漪一眼,仿佛要将这个全新的、陌生的她刻入脑海,然后,带着满心的复杂与空茫,转身,步履有些踉跄地离开了这座小小的院落。

院门轻轻合上。

林清漪独立院中,仰头望向苍穹,那里,星辰开始闪烁。

她感受到体内那丝生机如同呼应般活泼地跃动,感受到脑海中智慧的火花依旧在静静燃烧。

前路或许依旧漫长,或许依旧充满未知的挑战。

但她知道,从此刻起,她已拥有了行走于天地间最坚实的根基——一颗独立、自由、且坚信“我即是道”的,无畏之心。

情感的枷锁,彻底碎裂。

精神的桎梏,荡然无存。

她,林清漪,新生了。

叶枫离去的脚步声,渐渐消失在暮色深处,如同他曾经在林清漪生命中留下的印记,终被时光抚平,只余一缕淡淡的尘埃。

院门合拢的轻响,仿佛也为林清漪心中某个沉重的时代,画上了彻底的休止符。她没有在原地多做停留,甚至没有去品味那份“斩断”后的快意或空虚,只是无比自然地转身,走回石桌旁,重新拿起了那卷阵法残篇。

就着屋内透出的、昏黄却温暖的灯光,她的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古老的字迹,心神迅速沉入其中。外界的一切纷扰——大师兄的复杂心情、宗门的风波、甚至自身处境的微妙变化——都如同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再也无法侵入她此刻宁静而专注的内心世界。

她的道,在她心里。这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她一切行为的准则与力量的源泉。

夜色渐浓,星河低垂。

静心苑内,灯火常明。林清漪的身影映在窗纸上,时而凝神阅读,时而提笔记录,时而闭目推演。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解典籍中的知识,而是开始尝试将其系统化,并与《归元养心诀》的理念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她意识到,自己先前能发现阵法漏洞,固然有运气成分,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归元养心诀》赋予她的那种独特的“内观”视角与对能量流动的敏锐直觉。这种直觉,让她跳出了传统阵法师拘泥于阵纹、符箓的框架,直接从能量本源与地脉互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若能以内观之法,感知天地能量流转之‘意’,是否便能更直观地理解乃至驾驭阵法?”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她心中成型。这无疑是一条更为艰难、甚至有些异想天开的道路,但她的眼中只有探索的光芒,没有丝毫畏难。

**……**

翌日,天色微明。

静心苑外,不期然地来了几位访客。并非叶枫,而是昨日在临时指挥处的那几位执事,甚至还有一位素来严谨、对林清漪并无特殊印象的传功堂副执事。

他们的态度与昨日已是天壤之别,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客气,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恭敬。

“林师侄,”为首的王执事拱手道,语气十分和缓,“昨日多亏师侄力挽狂澜,宗门方能稳住局势。铁面长老特命我等前来,一是再次致谢,二是……如今宗门遭劫,百废待兴,尤其是护山大阵多处受损,需要尽快修复加固。师侄于阵法一道见解独到,不知可否拨冗,前往阵枢之处,参详一二,提供些建议?”

他们的来意很明确:承认她的价值,并希望借助她的智慧。

这在以前的青岚派,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一个被认定无法修炼的弟子,竟能参与到护山大阵修复这等核心事务中?

然而,经历了昨日之事,没有人再敢因她的身体状况而轻视她。知识的力量,在这一刻彰显了其超越武力的分量。

林清漪对于他们的到来,并未感到意外,也无半分受宠若惊。她平静地还了一礼,既未推辞,也未急切应承,只是淡然道:“诸位师叔言重了。弟子所学浅薄,昨日不过是侥幸窥得前人遗泽一角。若宗门不弃,弟子自当尽力,将所知所学整理呈上,以供参考。至于亲往阵枢……”她略一沉吟,考虑到自身行动不便且需静修,便道,“恐有不便。弟子可将推演所得,详细记录于册,再由诸位师叔勘验,或许更为稳妥。”

她不卑不亢,既表达了愿意贡献己力的态度,也守住了自己需要静心修炼的底线,更避免了一旦亲临现场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关注与麻烦。

几位执事相互看了一眼,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不居功,不冒进,沉稳有度,这份心性,远超许多同龄弟子。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王执事连忙应下,“那便有劳林师侄了。若有任何需要,无论是典籍还是物资,尽管开口,宗门定当全力支持!”

这一次,“宗门定当全力支持”不再是空话,而是带着实实在在的分量。

送走几位执事后,静心苑并未因此变得热闹。林清漪婉拒了宗门派来伺候的杂役,也婉拒了更换更好住处的提议。她依旧留在这座僻静的小院里,这里是她新生的起点,是她“道心”稳固的根基,无需外物点缀。

然而,她并没有拒绝宗门送来的更多、更珍贵的典籍,以及一些品质上乘的笔墨纸砚,甚至还有一些温和滋补的丹药。这些是她目前需要的“资粮”,她坦然受之,并将其尽数用于自己的探索与成长。

她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的节奏:读书、推演、内观、修炼《归元养心诀》。但内在的核,已然不同。

她阅读典籍时,目光更加锐利,带着批判与融合的意识,不再盲从。

她进行推演时,思路更加开阔,敢于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连接起来。

她内观修炼时,心神更加凝聚,那丝生机在“我即是道”的信念滋养下,成长的速度似乎也加快了一分。

偶尔,会有一些弟子,或是出于好奇,或是真心求教,会来到静心苑外,远远张望,或鼓起勇气询问一些关于阵法、乃至修行上的问题。林清漪并不藏私,对于能解答的,会简洁指点几句,往往能切中要害,让人茅塞顿开。对于不了解的,也会坦然告知。

渐渐地,“静心苑那位林师姐”的名声,不再与“废人”、“前大师兄救命恩人”这些标签挂钩,而是与“博学”、“聪慧”、“见解独到”联系在一起。她以一种全新的、独立的姿态,重新进入了部分青岚弟子的视野。

她不再是被观望的怜悯对象,而是被尊敬的求索者。

在这个过程中,林清漪也清晰地感受到,当她不再执着于他人的看法,纯粹为了探索真理、践行己道而学习和思考时,智慧的火花迸发得更加绚烂,内心的力量也愈发充盈。

她仿佛一棵终于挣脱了顽石压迫的树苗,开始向着属于自己的天空,自由而坚韧地伸展枝叶。

她知道,沈砚给予她的,不仅仅是一门心法,更是一把打开内在宝库的钥匙,一种敢于质疑、敢于独立、敢于自我定义的勇气。

如今,这把钥匙已被她牢牢握在手中,宝库的大门正缓缓敞开。

她的道,不在遥远的彼岸,不在任何外人的认可里,就在她每一次呼吸间,每一次思考中,每一次对自身与世界的探索里。

我,即是“道”。

她站在院中,迎着晨曦,感受着体内那愈发活泼的生机与脑海中奔涌不息的智慧,嘴角勾勒出一抹平静而自信的弧度。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然,心灯已燃,何惧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