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
一种混合着尴尬和忐忑的情绪将她淹没。她丢开手机,仿佛那是一个烫手山芋,烦躁地在客厅里踱步。夕阳最后的余晖彻底消失,房间陷入一片昏暗,她却懒得去开灯,任由阴影将自己包裹,似乎这样就能隐藏起那份不合时宜的主动和期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是在被拉长。她强迫自己不去看手机,转而收拾起地上散落的草稿和母亲的手稿。她将它们一一抚平,按照自己刚刚梳理的思路重新归类,动作细致而缓慢,试图用这种方式平复内心的波澜。
然而,思绪却不受控制地飘向那个只见过三次面的男人。
第一次,在俱乐部门口,他像一位从天而降的骑士,用无可挑剔的演技为她挽回了摇摇欲坠的尊严。
第二次,在这间公寓,他剥开她所有伪装,用近乎残忍的精准,将她从自怨自艾的泥潭中硬生生拽出,埋下了“自我价值”的种子。
第三次,在云顶俱乐部,他谈笑风生,从容不迫,将顾宸宇的刁难化解于无形,像一座最稳固的靠山。
而现在,他送来了一份计划书,一份看似冷静客观,却仿佛是为她量身定制的、指向新生的地图。
他到底是谁?一个普通的“租借男友”绝无可能有这样的见识、气度和……心思。他的每一次出现,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份“售后服务”,都精准地踩在她人生最关键的节点上。
是巧合吗?苏晚晴不信。
那他图什么?她身上还有什么值得他如此费心谋划的价值?除了这副尚且算得上好看的皮囊,和一段堪称失败的过去,她一无所有。
难道……他真的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仅仅是因为“职责所在”,或者某种她无法理解的……善意?
这个念头让她感到一阵心悸,伴随着一丝微弱的、连她自己都不敢承认的希冀。如果……如果真有纯粹的善意,那该是多么奢侈的东西。
就在她心乱如麻之际,放在沙发上的手机,屏幕忽然亮了起来,发出了一声清脆的提示音。
是邮件回复!
苏晚晴的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口。她几乎是扑过去,一把抓起了手机,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险些没能解锁屏幕。
发件人:沈砚。
主题:Re: 关于计划书的请教
邮件正文极其简短,只有两个字:
**“可以。”**
没有寒暄,没有疑问,甚至没有一个多余的标点符号。干净利落得如同他本人。
苏晚晴愣住了。
她预想过很多种可能——礼貌的推脱、详细的询问、或者干脆石沉大海。却唯独没有想到,会是如此简单直接的肯定。
这两个字,像是一块投入她心湖的小石子,虽然没有激起滔天巨浪,却让那原本混乱的涟漪奇异地平复了下来。他没有觉得她冒昧,没有敷衍,而是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允许她继续靠近的信号。
这简单的“可以”,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瞬间给她注入了莫大的勇气。之前所有的忐忑、怀疑、自我否定,在这两个字面前,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要通过这个动作将沈砚传递过来的那份平静与力量吸入肺腑。她重新坐回沙发上,这次,打开了客厅的主灯。
明亮的光线驱散了所有阴暗,也照亮了她眼中逐渐坚定的光芒。
她再次拿起那些写满潦草字迹的草稿和母亲的手稿,目光变得专注而灼热。沈砚的回复像是一把钥匙,彻底释放了她被压抑的思考欲和表达欲。
她开始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试图将这些碎片化的“灵感”组织成更清晰、更有条理的表述。
她重点圈出了母亲一幅水墨荷花意境的设计草图。画中的连衣裙线条流畅,荷花图案并非写实,而是以晕染和留白的方式点缀在裙摆,备注写着:“夏布材质,追求通透与挺括兼具,图案需手工染印,力求朦胧诗意。”
“夏布……”苏晚晴喃喃自语,这是一种古老的苎麻织物,透气性极佳,但工艺复杂,如今市面上已不多见。“手工染印……”这意味着需要找到掌握这门技艺的匠人。
她又翻到另一页,是一件立领盘扣的短上衣,搭配阔腿裤,设计极简,备注强调:“关键在于面料肌理与裁剪精度,装饰愈少,对工艺要求愈高。”
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与她过去所了解的、追求效率与规模的现代服装产业格格不入。但这恰恰就是沈砚计划书里提到的“小众”、“精细化”、“不可复制的品牌灵魂”!
她意识到,如果真要尝试,她面临的将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是供应链、工艺、乃至对一种近乎失传的“慢工出细活”的坚持的寻找。这注定是一条艰难且孤独的路。
但奇怪的是,想明白了这些具体的困难,她反而没有之前那么恐慌了。未知的、模糊的恐惧才是最折磨人的。而当困难变得具体,似乎就有了可以去攻克、去解决的目标。
她拿出新的纸张,开始尝试着写下更具体的问题:
1. **设计选定:** 初期聚焦1-2款母亲最具代表性且工艺可实现的设计(如荷花连衣裙、立领上衣)。
2. **面料探寻:** 夏布、高品质真丝绡等天然特殊面料的供应商信息(能否通过母亲旧识或专业面料市场寻找?)。
3. **工艺实现:** 手工染印、精准裁剪、特殊盘扣制作等方面的老师傅或手工工作室(如何联系?成本几何?)。
4. **成本核算:** 基于以上三点,初步估算小批量(10件以内)生产的单件成本。
5. **市场试探:** 如何最低成本地让目标客群看到这些产品?是否可以通过小众设计师买手店、特定风格的线上社群进行初期展示?
她写得很慢,很认真,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就停下来查资料,或者对着母亲的手稿反复揣摩。在这个过程中,她不再是那个只懂得消费和出席派对的苏家千金,而是在努力扮演一个“创业者”的角色,尽管生涩,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投入感。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和键盘的敲击声中悄然流逝。
当她再次抬起头时,夜已深沉。她看着眼前这份虽然依旧粗糙,却凝聚了她一夜心血的问题清单和思路梳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疲惫感袭来,但精神却有一种奇异的亢奋。
她再次点开与沈砚的邮件界面,没有立刻发送。她将刚才整理的问题和思考仔细地重新阅读、修改,确保表达清晰,逻辑通顺。她不想让他觉得她是一个只会空想、毫无头绪的麻烦。
最终,她将这封凝聚了她“偶然灵感”和后续思考的长邮件发送了出去。这一次,发送的动作不再带着冲动和忐忑,而是多了一份郑重其事。
她不知道沈砚会如何回应,也不知道这条路最终会通向哪里。
但至少,在这个深夜里,她不再是那个被动等待命运宣判的苏晚晴。她抓住了那偶然迸发的灵感,并勇敢地,向着那迷雾中的未知,投出了第一块问路石。
而引导她投出这块石子的,是那个名叫沈砚的男人。他像夜色中的灯塔,虽然遥远,光芒却清晰地照在了她这片迷茫的海域。
她关掉电脑,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寥落的星辰。
心中那份因为计划书和母亲手稿而燃起的火苗,并未熄灭,反而在沈砚那简短的“可以”的助燃下,烧得更旺了一些。
也许,她真的可以,试着去触碰一下,那个不同于过去的、全新的未来。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那份深夜送达的计划书,和那个送来计划书的、谜一样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