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
推开门,沈砚正靠在床头看手机,见她进来,抬了抬眼。
“哥,”林小雨把通知书递过去,“我考上了。”
沈砚接过,目光在通知书上停留的时间比平时看任何东西都要长。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纸张边缘,半晌,才淡淡地“嗯”了一声。
就这一个字,林小雨却听出了不一样的分量。
“在邻省,”她继续说,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的期待,“坐高铁只要两个小时。”
沈砚把通知书还给她,重新拿起手机:“知道了。”
若是以前,这样的反应一定会让林小雨感到失落。但现在,她看见了他微微放松的肩线,看见了他收起手机时嘴角那一闪而过的弧度。她忽然明白,对哥哥来说,这已经是最大的肯定。
晚饭时,李桂芳做了满满一桌子菜,连平时很少喝酒的林建国也开了一瓶啤酒。
“小雨啊,”李桂芳夹了块红烧肉放到女儿碗里,“到了大学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舍不得花钱。”
林建国抿了口酒,犹豫着开口:“那个……学费的事你别操心,爸最近接了个新项目……”
“不用了爸,”林小雨轻声打断,“我查过了,艺术学院的学费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而且还有奖学金。”
这话让饭桌上一时安静下来。李桂芳和林建国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复杂的神色——有欣慰,有愧疚,也有几分陌生。他们忽然发现,女儿不知何时已经长大了,不再是被动接受安排的孩子,而是能够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成年人。
一直沉默的沈砚突然放下筷子:“我出去一下。”
他离开的时机太过突兀,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冷了下来。林小雨低头扒着饭,心里有些发堵。
然而不过二十分钟,沈砚就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随意地放在林小雨手边。
“拿着。”
林小雨疑惑地打开袋子,里面是一台崭新的平板电脑和一支触控笔。包装盒上的标志她认识,是专业绘图设备的品牌。
“哥……”她一时语塞。
沈砚已经重新坐下吃饭,语气依旧平淡:“以后画作业用得上。”
李桂芳惊讶地看着儿子,又看看那台价值不菲的设备,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林建国默默喝了口酒,眼神复杂。
这一刻,林小雨突然全懂了。哥哥用他最习惯的方式,在她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再次留下了专属的印记。不是温情的祝福,不是激动的拥抱,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支持她继续前行的礼物。
就像那条红绳,就像那顿晚餐,就像无数次沉默的守护。
晚饭后,林小雨抱着平板电脑回到房间,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冰冷的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光泽,触控笔握在手里的分量刚刚好。
她在屏幕上轻轻划了一道,流畅的线条随之显现。这一刻,未来突然变得无比具体——在大学宿舍里用这个设备画画,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记笔记……
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
打开门,沈砚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个小纸袋。
“给你的。”
林小雨接过纸袋,里面是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和她高考前夜收到的那份一模一样。
“谢谢哥。”她抱着纸袋,鼻子突然有点发酸。
沈砚看着她,夜色中他的眼神看不太分明。许久,他才低声说:
“以后……自己小心。”
就这五个字,却比任何长篇大论的叮嘱都要沉重。林小雨重重地点头,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哥哥认可了她独自远行的能力,也意味着他依然会在远方守护。
这个夜晚,林小雨坐在窗前,一边剥着糖炒栗子,一边在新平板电脑上画下第一幅画——一条歪歪扭扭的红绳,系在少女纤细的手腕上,背景是漫天星光。
栗子的甜香在房间里弥漫,笔尖在屏幕上划过发出细微的声响。她忽然明白,人生的转折从来不是某个戏剧性的瞬间,而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日常片段编织而成。
高考不是终点,录取通知书也不是起点。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巷口的拳头下,在运动场的背影后,在画室的色彩中,在一根红绳、一顿晚餐、一袋糖炒栗子里。
而现在,她终于准备好了。带着所有这些温暖的印记,走向那个属于她的、闪闪发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