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站在一旁,看着李世民暴怒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殿下,我家可汗只是实话实说罢了。若是殿下觉得不服气,大可拿出实力来证明自己——比如尽快平定华阴叛乱,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不再骂你。可现在看来,殿下似乎……做不到啊。”
“你给我闭嘴!”李世民怒喝一声,声音嘶哑,“滚!立刻滚出长安!”
使者也不生气,躬身行了一礼,慢条斯理地说道:“殿下既然不愿听劝,那在下就先告辞了。只是我家可汗说了,若是殿下实在撑不住,随时可以派人去辽国求和,只要殿下愿意归顺大隋,可汗依旧可以保你一世荣华。”
说完,使者转身离去,留下李世民一个人在偏厅内暴怒。
“陛下,您息怒啊!”一名近侍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捡起地上的信纸,“耶律现就是故意激怒您,您可不能中了他的计啊!”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怒火。他知道,使者说的是实话——耶律现就是故意用这封信羞辱他,逼他乱了阵脚。可他却不得不承认,信中的每一句话,都戳中了他的痛处。
华阴的叛乱迟迟无法平定,确实是因为唐军缺乏火炮,无法攻破坚固的城墙;粮食产量上不去,确实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铁犁和新农具,百姓还是靠人力耕种,效率低下;工匠短缺,确实是因为唐国多年来不重视手工业,工匠要么流失,要么被辽国招揽。
这些问题,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无力解决。他想仿制辽国的火枪火炮,可没有高炉,没有熟练的工匠,连钢铁都炼不出来;他想招募工匠,可唐国的工匠早已寥寥无几,辽国又对工匠管控极严,根本无法从辽国挖人;他想提高粮食产量,可没有新农具,百姓只能靠天吃饭,遇到灾年,还是会颗粒无收。
“耶律现……”李世民喃喃自语,眼中满是绝望与不甘。他知道,耶律现就是在看着他笑话,看着他在关中苦苦支撑,看着他的改革一步步走向失败。而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能为力。
就在这时,一名官员匆匆跑进偏厅,脸色苍白:“陛下,不好了!华阴的叛军联合了河东的勋贵,不仅突破了侯将军的包围圈,还向长安方向杀来了!另外,关中多地爆发粮荒,百姓们又开始闹事了,有的甚至还喊着‘要去辽国讨活路’的口号!”
李世民闻言,眼前一黑,身体踉跄着后退一步,差点摔倒。他扶住案几,稳住身形,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渐渐熄灭。
他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满是悲凉。耶律现的信,像一根稻草,压垮了他最后一丝斗志。他知道,自己的改革,或许真的撑不了多久了。而辽国的大军,恐怕很快就会再次渡过渭水,兵临长安城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