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 第134章 世民使辽观盛景 耶律论道显风华

第134章 世民使辽观盛景 耶律论道显风华(1 / 2)

河东太原城外的官道上,一支轻装队伍正缓缓向东行进。李世民身披素色锦袍,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不断扫过沿途的景象,眼中满是震撼——田地里,新式铁犁在蒸汽机的带动下翻耕土地,效率比牛耕快了数倍;田埂旁,水泥修建的水渠纵横交错,清澈的水流滋养着绿油油的庄稼;村庄里,崭新的土坯房排列整齐,孩子们在村口嬉戏,老人们坐在树下下棋,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这就是河东?”李世民喃喃自语,心中满是难以置信。一年前,他还曾率军在河东与刘武周交战,那时的河东还是一片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景象,可如今,在辽国的治理下,竟变得如此繁荣安定。

身旁的辽使笑着说道:“秦王殿下,河东自归入辽国版图后,可汗便下令兴修水利、推广新农具、减免赋税,不过一年时间,就有了如今的景象。再过些时日,等到秋收,百姓们的日子还会更好。”

李世民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想起了关中的景象——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税吏们催逼赋税,士族们作威作福,与眼前的河东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之前看《辽境日报》时,还对报纸上的内容有所疑虑,可如今亲眼所见,才知道辽国的治理水平,早已远超唐国,甚至比鼎盛时期的大隋还要出色。

队伍继续向东行进,途经河北时,李世民再次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河北的工坊鳞次栉比,蒸汽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坊里的工人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容;集市上,各族百姓往来穿梭,汉民的丝绸、突厥的皮毛、契丹的马匹、靺鞨的鱼干在摊位上琳琅满目,大家讨价还价,相处融洽,丝毫没有种族间的隔阂;学堂里,孩子们不仅学习经书,还学习算术、机械原理,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

“纵观古今,从未有哪个政权能将国家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李世民心中感慨万千。他曾以为,唐国只要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就能一统中原,开创盛世,可如今看来,就算唐国统一了中原,也未必能比得上辽国——辽国的生产力、辽国的包容、辽国的治理,都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

他隐隐觉得,未来能夺取天下、开创亘古未有王朝的,或许不是唐国,而是这个由耶律现建立的辽国。可他心中又有不甘——他是李渊的儿子,是唐国的秦王,他怎能眼睁睁看着唐国被辽国取代?或许,此次出使辽国,打探到辽国的虚实后,他还有机会力挽狂澜,让唐国迎头赶上。

十日后,队伍抵达辽国王城南京。刚进入城门,李世民就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惊呆了——宽阔的街道用水泥铺设,平整干净;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商铺、酒楼、茶馆一应俱全,行人摩肩接踵,车水马龙;远处,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在城中,钟声悠扬,传遍全城;更让他惊讶的是,街道上还有一种不用马拉的“铁车”,载着行人穿梭往来,速度极快。

“那是蒸汽马车,”辽使指着“铁车”,解释道,“靠蒸汽机驱动,比马车快,还能载更多人,是城里百姓常用的交通工具。”

李世民惊叹不已,心中对辽国的认知又刷新了一层。他跟着辽使来到王宫,刚走进大殿,就看到耶律现坐在王座上,嘴角带着温和的笑容,正看着他。

“秦王殿下,别来无恙?”耶律现站起身,缓步走下王座,“雁门关一别,已将近十年,没想到今日能在南京城再次见到殿下。殿下风采依旧,比当年更显沉稳了。”

李世民连忙拱手行礼:“可汗客气了。当年雁门关匆匆一面,未能与可汗深谈,今日能再次见到可汗,实乃世民之幸。”

他抬起头,仔细打量着耶律现,眼中满是惊奇——十年过去了,耶律现的模样竟与当年一模一样,丝毫没有岁月的痕迹,依旧是二十多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