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匠放下手中的铁锤,坚定地说:“放心吧!我听说辽国的工坊现在正缺熟练铁匠,咱们去了不仅能拿到高工钱,还能学习新的手艺。留在长安,迟早会被李渊逼死,去辽国,才有活路!”
当晚,张铁匠带着家人,趁着夜色偷偷离开了长安城,朝着延州的方向逃去。像他这样的工匠,在中原还有很多——洛阳的织工、河北的木匠、河南的陶工,纷纷拖家带口,踏上北迁的路途。
辽国王城的户部衙门内,官员们正忙着统计北迁百姓的数量。户部尚书拿着一份报表,兴奋地向耶律现禀报:“可汗,这半年来,从中原北迁的百姓已经超过了五十万,其中工匠就有三万多人!河北、云州、延州等地的田地都快不够分了,咱们是不是要扩大开垦面积?”
耶律现看着报表上的数字,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五十万百姓,三万工匠……好!传我旨意,立刻组织人手,在河北、云州周边开垦新的农田,务必让每一户北迁的百姓都能分到田地。另外,将工匠们按照手艺分类,分配到各个工坊——铁匠去冶铁工坊,织工去纺织工坊,木匠去机械工坊,确保他们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遵旨!”户部尚书躬身应道。
耶律现继续说道:“还有,要加强对北迁百姓的安置工作。官府要派人教他们种植耐寒作物,帮助他们修建房屋;学堂要扩大规模,让北迁百姓的孩童都能上学;医疗坊要派郎中下乡,为百姓们看病,防止疫病传播。”
在耶律现的安排下,北迁的百姓很快在辽境安定下来。王二一家在冀州分到了一亩良田,官府不仅给了他们农具和种子,还派农学家教他们种植高产的粟米。半年后,王二家的田地获得了丰收,粮仓里堆满了粮食,他的儿子也进入了学堂读书,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忍饥挨饿。
张铁匠则被分配到了延州的冶铁工坊,他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很快就成为了工坊的技术骨干。工坊里的蒸汽机和新式冶铁炉让他大开眼界,他不仅学会了用蒸汽风箱鼓风,还参与了新式火炮的研发,拿到的工钱比在长安时多了三倍,家人也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工匠北迁,辽国的人口和劳动力大幅增加,农业和工业发展得越来越快。河北、云州等地的良田连成一片,每年的粮食产量足以供应整个辽国;工坊里的蒸汽机数量不断增加,铁器、布匹、水泥的产量大幅提升;学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懂科学、懂技术的人才。
而中原的军阀们,却因为百姓和工匠的流失,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李渊在关中因为缺少工匠,兵器产量大幅下降,只能靠抢夺来维持军队的需求;窦建德在河南因为百姓流失,田地荒芜,粮食短缺,士兵们常常吃不饱饭,士气低落;王世充在洛阳更是惨,不仅工匠跑光了,连普通百姓都所剩无几,只能靠强征来维持统治。
一日,耶律现站在辽国王城的城楼上,望着北方迁徙而来的百姓队伍,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辽国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中原百姓,不仅仅是因为有安稳的生活,更因为有公平的政策和光明的未来。而中原的军阀们,只知道争夺地盘,压榨百姓,终究会被百姓抛弃。
“传我旨意,继续推行惠民政策,吸引更多中原百姓北迁。”耶律现对身边的马周说,“只要咱们能赢得民心,积累足够的实力,用不了多久,就能挥师南下,一统中原,结束这乱世!”
马周躬身应道:“可汗英明!如今民心向辽,实力日强,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此时的中原,夕阳西下,官道上的北迁百姓还在缓慢前行。他们的身影虽然疲惫,却透着一股对未来的希望——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跨过那道辽境的边界,就能迎来新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在耶律现的掌控之中,一个由他缔造的新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