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的愤怒毫无用处——他弑杀杨广的罪名早已深入人心,如今杨佑正统登基,他在百姓眼中,更是不折不扣的“弑君逆贼”。麾下的士兵看着《辽报》,士气日渐低落,不少人偷偷逃走,投奔其他势力。
李密在瓦岗立越王杨侗为帝,本以为自己占据中原腹地,能扛起“隋室”大旗。可《辽报》传来后,瓦岗内部也起了分歧。谋士房彦藻劝谏李密:“主公,耶律现拥立赵王,占尽大义,百姓多归心于他。咱们若继续拥立越王,恐被视为‘伪帝’,失去民心啊!”
李密皱着眉头,沉默良久——他知道房彦藻说得对,可他已骑虎难下,若是放弃杨侗,自己便成了无主的割据势力,更难立足。最终,他只能硬着头皮,宣称杨佑是“耶律现操控的傀儡”,却根本没人相信。
李渊在长安的处境更是艰难。他立代王杨侑为“隋王”,本想模糊“正统”概念,可杨佑登基后,杨侑的“王”与杨佑的“帝”相比,高下立判。长安百姓看着《辽报》,私下里议论:“唐国公立的不过是个王,辽国的才是真皇帝……说不定唐国公也想篡权?”
李渊看着手下送来的民情报告,气得脸色铁青:“耶律现这是釜底抽薪!用一个黄口小儿,就想让天下人都认他的正统!”
裴寂叹了口气:“主公,如今民心向辽,咱们若是再坚持拥立杨侑,恐怕会被百姓视为‘逆贼’。不如……也拥立杨侑为帝,与辽国分庭抗礼?”
李渊摇了摇头:“传国玉玺在辽国,萧太后也在辽国,杨佑的正统名分早已定下。咱们就算立杨侑为帝,也不过是‘伪帝’,只会更失民心。”
诸侯们的困境,正是耶律现想要的结果。他在辽国王城的书房内,看着各地传来的民情报告,嘴角露出一抹笑容。马周站在一旁,笑着说:“可汗,如今天下百姓皆认赵王为正统,诸侯们立的宗亲都成了‘伪嗣’,他们的民心已经散了!”
“没错。”耶律现放下报告,走到舆图前,“民心向背,是天下归属的关键。咱们占据大义,掌控舆论,再加上萧关、金锁关在手,关中、中原都在咱们的威慑之下。接下来,咱们要做的,就是等待诸侯们内斗,等他们两败俱伤,咱们再以‘讨伐伪嗣、安定天下’为名,挥师南下,一举统一中原!”
他顿了顿,又道:“传令下去,继续加大《辽报》的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赵王的正统,还要宣传辽国的农法、盐铁,让中原百姓知道,跟着咱们,能过上好日子。另外,加强军队训练,尤其是火枪兵和炮兵,务必在明年开春前,做好南下的准备!”
“遵旨!”马周躬身应道。
此时的宫殿内,杨佑正坐在龙椅上,听萧皇后给他讲治国的道理。他还不懂什么是“正统”,什么是“天下”,只知道耶律叔叔是个好人,能保护他和母亲。而萧皇后看着儿子懵懂的模样,心中虽有担忧,却也明白——如今的大隋,早已离不开耶律现的支撑,这位“忠臣”丞相,才是真正掌控天下走向的人。
中原的诸侯们还在为“正统”名分焦虑,百姓们却已渐渐偏向辽国拥立的隋帝。一场围绕着“民心”与“大义”的较量,早已分出胜负。而耶律现,正站在胜利的起点,等待着一统天下的最后时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