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座“幽灵预警站”的位置,被标注在联盟战略地图上,红色的预警范围覆盖龙脊群岛周边50公里。“预警站配备的‘黑暗能量探测器’,能提前1小时发现黑暗组织的能量波动。”曹彰指着地图上的预警线,“上个月,黑暗组织的‘幽灵能量采集队’刚进入预警范围,我们就收到了信号,曹彰的卫队提前部署,最终缴获3台采集设备,避免了幽灵泉被污染。”
预警站的“联动机制”更具战略价值。清单中提到,预警站与巨石原野、群青海岸的防御系统已实现“数据同步”,一旦发现异常,能在10秒内将情报传递到其他秘境,形成“全域预警网络”。“这意味着,黑暗组织再想‘逐个击破’,已不可能。”曹丕语气坚定。
暴鲤龙族群30只、刺甲贝族群20只、霓虹鱼族群50只的清单旁,附着一张“共生契约”的照片——契约上,暴鲤龙首领、刺甲贝首领、霓虹鱼首领的能量印记,与联盟的印记交织在一起,形成“海洋守护圈”。
“我们不是‘收服’,而是‘建立共生关系’。”荀彧拿起巨型玛瑙水母的战力报告,它的“水系净化效率”“水炮威力”“能量共鸣强度”均达“准传说级”,下方的视频中,它的水系能量净化污染海水的瞬间,黑色海水变清澈的速度令人惊叹。“上个月,外海出现小规模污染反弹,巨型玛瑙水母仅用2小时,就净化了500立方米海水,比净化船效率还高。”
协作的细节体现在日常。清单旁的照片中,暴鲤龙首领带着族群,在“珊瑚礁重建区”用头部轻轻搬运彩虹珊瑚幼苗;刺甲贝族群则在海边搭建“防御屏障”,阻止垃圾飘向珊瑚区;霓虹鱼族群围绕着净化船游动,用身体遮挡阳光,避免净化剂因暴晒失效。“这些协作不是任务,而是它们主动参与的‘守护行动’。”荀彧眼中满是欣慰。
“海洋能量核心”的全息模型被投射在帐篷中央,淡蓝色的球体表面泛着能量波纹。“这是关都地区水系能量的‘源头’,我们不仅保护了它,还建立了‘能量循环监测系统’。”满宠指着模型旁的数据,“核心的能量输出稳定在1200单位\/立方米,确保外海的水系能量补给,也为彩虹珊瑚的生长提供了保障。”
1000株彩虹珊瑚幼苗的样本被放在生态缸中,淡粉色的枝条在水中轻轻摇曳。“这些珊瑚不仅是‘生态修复工具’,更是‘污染预警器’。”荀彧解释道,“一旦海水污染超过安全阈值,珊瑚会从粉色变为白色,上个月就靠这个,我们提前发现了一艘排污船的偷偷排放,避免了污染扩散。”
“水系净化核心技术”的价值更具全局性。清单中提到,这项技术已量产1000升高效净化剂,除用于群青海岸,还支援了丰缘地区的“海洋污染清理行动”,帮助当地恢复了20平方公里的海域生态。“后续我们会将技术共享给其他地区的精灵保护组织,让‘海洋守护’不再局限于关都。”荀彧补充道。
“100名渔民组成的海洋守护队”清单旁,贴着一张渔民与精灵协作的照片:渔民老张正驾驶小船,配合霓虹鱼族群,打捞海面上的塑料垃圾;渔民李姐则在救助站,协助医疗队员为受伤的墨海马涂抹创伤膏。“这些渔民熟悉外海地形,比我们更易发现异常。”夏侯笑着说,“上个月,渔民老王发现一艘伪装成观光船的排污船,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最终成功拦截。”
与3座沿海城市执法队的“联防机制”成效显着。清单中的数据显示,自机制建立以来,沿海非法排污事件减少70%,执法队的“15分钟响应机制”,让违法者的逃脱率降至5%以下。“我们还与执法队共享‘黑暗组织船只数据库’,一旦发现可疑船只,能快速锁定身份,大大提升了执法效率。”曹丕补充道。
当所有收获清点完毕,曹丕将三张清单叠放在一起,目光坚定:“三大秘境的收获,不仅是‘战力+资源’的提升,更是‘战略格局’的突破——我们从‘被动防御’,转向了‘主动守护’;从‘人类孤军作战’,转向了‘人类+精灵+多方协作’的‘共生体系’。”
他指着联盟战略地图上,三大秘境形成的“三角防御圈”:“巨石原野守护岩石资源,龙脊群岛预警幽灵威胁,群青海岸保障海洋生态,这三个支点,支撑起关都地区的‘守护网络’。接下来,我们要将这些收获转化为‘实战战力’——用龙晶矿升级装备,用幽灵技能优化战术,用海洋协作网络扩大预警范围,为终极决战,做好万全准备。”
帐篷外,阳光洒在培训基地的训练场上,班吉拉族群正在进行防御墙搭建训练,耿鬼族群则在模拟侦查任务,远处的能量补给站泛着柔和的光芒。这些具象的“收获”,正悄然转化为联盟最坚实的力量,也为对抗黑暗组织的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