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月夜篝火结金兰(1 / 2)

“山海关号”的成功首航和满载而归,像给曹家、也给整个望海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曹云飞这个外来户,凭借着实干、魄力和几分运气,真正在这片海滨扎下了根,赢得了渔民们从心底里的认可。连日来的奔波、焦虑和喜悦,都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恰逢月圆之夜,海风徐徐,在王老海的提议下,一场热闹非凡的篝火晚会在村后的沙滩上拉开了序幕。

这不仅仅是一场庆祝曹家新船开张的聚会,更是一次难得的、跨越地域和民族的情谊交流。除了望海坨的乡亲,受到特别邀请的,还有即将成为曹家一份子的鄂伦春姑娘阿雅娜和她的爷爷哈达大叔,以及堪称曹云飞“贵人”的陈卫国、陈建设兄弟。山与海,林业与渔业,传统与现代,几种不同的元素,即将在这堆篝火旁碰撞交融。

傍晚时分,沙滩中央架起了巨大的柴堆,用的是赶海捡来的干燥海漂木和山里带来的松木枝,燃烧起来会带有特殊的香气。各家各户都端来了自家的拿手菜:大盆的清蒸海鲜、红烧鱼块、凉拌海蜇皮、自家晒的鱼干虾干,还有李凤英和管彤彤特意准备的东北特色——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以及带来的山野菜。长长的木板临时拼成的餐桌摆得满满当当,香气四溢。

夕阳西下,圆月东升,将清辉洒向波光粼粼的海面。王老海作为长辈,用火把点燃了篝火,橘红色的火焰腾空而起,噼啪作响,瞬间驱散了夜间的凉意,也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孩子们围着火堆追逐嬉戏,大人们围坐在一起,碗里倒满了自家酿的米酒或带来的烧刀子,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愉快的笑容。

阿雅娜今天换下了猎装,穿着一件色彩鲜艳、绣着精美鹿角花纹的鄂伦春传统长袍,在火光映衬下,显得英气而又带着几分神秘的美。她安静地坐在哈达大叔身边,好奇地打量着这不同于山林聚会的海边盛宴。陈卫国、陈建设兄弟则穿着干净的军便装,精神抖擞,他们带来的吉他盒子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起初,大家还有些拘谨,主要是渔民们和山里来的哈达爷爷、阿雅娜之间语言不太通,交流主要靠曹云飞和管彤彤在一旁翻译。酒过三巡,气氛渐渐热络起来。不知是谁先起哄,让王老海唱一段渔家号子。

王老海也不推辞,喝了一大口酒,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那苍凉雄浑的嗓音便响了起来:

“哎——呦——嘿!

出海不怕浪头高哇,

嘿呦!

打渔全靠膀子硬嘞,

嘿呦!

网撒开,鱼满舱嘞,

嘿呦!

老婆孩子笑开颜哇,

嘿呦……”

没有复杂的旋律,只有粗犷的节奏和充满力量的呼喊,却仿佛将渔民与风浪搏斗的艰辛和对丰收的期盼都融入了其中。众人听得入神,尤其是曹云飞,他能感受到这号子里蕴含的,与山里抬木头的“哈腰挂”、狩猎时的呼应哨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求生存的呐喊。

王老海唱完,掌声雷动。哈达大叔显然被感染了,他捋着花白的胡子,眼中闪着光,用生硬的汉语说:“好!有劲!我们鄂伦春,也有……山里的歌。”他用肘碰了碰阿雅娜。

阿雅娜微微脸红了一下,但在爷爷鼓励的目光下,还是站了起来。她走到篝火旁稍空旷的地方,没有伴奏,直接开口清唱。那是一种悠远、空灵,带着山林气息的调子,歌词是鄂伦春语,众人听不懂,但那旋律仿佛能穿透夜空,让人联想到茂密的原始森林、奔跑的驯鹿和皎洁的月光。她的声音不像王老海那般雄浑,却像山涧清泉,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唱到动情处,她甚至还模仿了几声鹿鸣,惟妙惟肖,引来孩子们一阵惊呼和模仿。

阿雅娜的歌声刚落,陈建设笑着拿起了吉他:“王大爷的山号,阿雅娜妹妹的山歌,都绝了!我们哥俩没啥拿手的,就会摆弄几下这铁家伙,唱个我们那边流行的歌,给大家助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