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仁心溯古照幽寰(1 / 2)

林渊在寻找一个锚点。

无数的历史碎片如同流光般从他“眼前”掠过。最终,他的意念停留在了一个名为 “禹”*的古国印记之上。它并非青史中声名显赫的强邦,更像是一颗悄然湮灭在时光尘埃中的明珠,符合编辑器“不改变重大历史事实”的规则。

就是它了。

林渊集中全部精神,开始在编辑框中构筑。他摒弃了直接塑造军神或权臣的路径,而是将核心定位于 “渊”——一个流淌着禹国宗室血脉,却心系黎庶的公子,一位与兵卒同甘共苦的将军。

他编辑的,不是赫赫战功,而是涓滴之恩,是日常的守护。

场景一:春日田野。*年轻的“渊公子”脱下华贵的丝履,挽起裤脚,踩入尚有寒意的泥泞水田里。他身边是一位满脸沟壑的老农。

“老伯,这引水渠若从西山坳斜切过来,是否更能惠及下游那几十亩旱田?”林渊的意念化作“渊公子”温和的询问。

老农局促地搓着手:“公子,这……这工程太大,怕耗费民力……”

“无妨。”“渊公子”抹了把额角的汗水,笑容和煦如春阳,“民力非为耗用,乃为国本。渠成之后,受益者是吾等禹国子民。此事,我来筹措。”

场景二:军营篝火。身为将军的“渊”没有坐在主帐,而是与一群普通兵卒围坐在篝火旁。一个年轻士兵胳膊上带着操练时的擦伤,“渊”自然地拿出随身携带的药膏,亲手为他涂抹。

“将军,使不得!”士兵受宠若惊。

“有何使不得?”“渊”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周围一张张被火光映红的脸,“记住,你们不是为我个人效死,你们守护的是身后的父母妻儿,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禹国。我们,是袍泽。”

“袍泽……”士兵们低声重复,眼中闪烁着不一样的光彩。

场景三:灾年粥棚。禹国大旱,赤地千里。“渊”站在都城最大的粥棚前,亲自为望不到头的灾民分发稀粥。他衣衫沾染尘土,嘴唇干裂,却将一碗浓稠些的粥递给了一个抱着婴孩、奄奄一息的妇人。

“给孩子吃。”他的声音因疲惫而沙哑,眼神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那妇人颤抖着接过,泪如雨下,抱着孩子就要磕头。“渊”一把扶住她,摇头道:“活下去,好好把孩子养大。”

……

林渊的意念如同最精细的刻刀,将这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尊重、关怀与担当的片段,一帧帧镌刻进“禹国”的历史脉络之中。他塑造的“渊”,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能与最底层民众感同身受的仁者与守护者。

他编辑的是润物无声的情谊。

当最后一段关于“渊”在严冬亲自督送赈济物资入深山,将冻僵的樵夫从雪堆中背出的场景勾勒完毕,林渊深吸一口气,用意念按下了【确认编辑】。

几乎在他确认的瞬间——

“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