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喂,你好,宇宙调停员9528 > 第64章 回归第三视角,女君来过此-终

第64章 回归第三视角,女君来过此-终(1 / 2)

邓太后,自从执政以来,已经过去了数年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她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

为了巩固国家的防务,邓太后决定对边境地区进行修复和加强。她下令修复那些被战火摧毁的凉州城郭和烽燧,这些防御设施对于保护边境安全至关重要。同时,她还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内地的灾民迁徙到边郡屯田。这些灾民不仅得到了耕牛和种粮的支持,还享受了五年的免赋税政策。这样一来,边地的人口得到了充实,同时也减轻了驻军的粮草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在救灾荒和稳定民生方面,邓太后也做出了巨大努力。从永初到建光年间,她一直关注着百姓的生活状况,并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灾情和保障民生。这些举措贯穿了她执政的整个时期,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几年里,我手下的五大女官之一,账目女官周绸,每隔几个月就要被太后临时抽调过去,担任几个月的钱粮管理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太后手下真正能够信任和依赖的人并不多,除了我这个永巷令之外,也就只有我手下的少数几个人可以信赖了。

邓太后执政的中后期,虽然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国家局势,但天灾仍然频繁发生。永初四年,并州遭受了严重的蝗灾,蝗虫铺天盖地,所过之处庄稼尽毁;元初元年,京师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房屋倒塌,百姓伤亡惨重;永宁元年,荆州又遭遇了罕见的水灾,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农田和村庄。

面对如此严峻的灾情,邓太后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节流养民的政策。她持续削减宫廷的用度,下令“罢诸苑游猎,停宫内锦绣织造”,不仅取消了皇家园林的游乐活动,还停止了宫内精美的丝织品织造。此外,她甚至将自己私人府库中的钱财以及少府的钱,拿出30%拨给大司农,用于购买灾民所需的种子,以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永初五年,关中地区发生饥荒,邓太后心急如焚。为了缓解灾情,她果断下令“后宫每日减肉食,百官俸禄再降一成”,要求后宫的妃嫔们每天减少肉食的供应,同时让百官的俸禄再降低一成。这一举措虽然对宫廷和官员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却为灾民们节省了大量的粮食和资金。

在邓太后的努力下,国家逐渐度过了难关,灾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她的节流养民政策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阻力,但最终还是取得了成效,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实现精准赈灾,朝廷下达了严格的命令,要求地方官员必须在灾害发生后的三日内上报情况,如有逾期不报者,将被处以斩首之刑。同时,还派遣使者手持符节前往各地进行督查,以防止官员贪污救灾物资。

元初二年,冀州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大量流民涌入洛阳。面对这一情况,她迅速做出反应,下令在城外设立“流民坞堡”,每个坞堡都配备一名医官和一名粮官,以确保流民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不仅如此,她还亲自前往坞堡视察,了解灾民的实际情况。在视察过程中,她看到许多灾民衣衫单薄,饱受寒冷之苦,于是当即下令赐予灾民棉衣,让他们能够温暖过冬。这一举动不仅温暖了灾民的心,也稳定了社会秩序。

然而,尽管这件事情已经交由户部周大人负责处理,但我手下的五大女官中有两位周女官的父亲,仍然亲自前往灾区,尽心尽力地协助赈灾工作。他们不辞辛劳,日夜奔波,最终因过度劳累而身体垮掉,不得不辞官回家休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我眼中,时间如同光影一般快速流逝,转眼间已经过去了许多年。然而,邓太后所推行的政策却依然在持续施行,展现出其深远的影响力。

在农业方面,邓太后高度重视重农桑与兴水利。她下诏要求各郡国必须修缮旧有的陂塘,这些陂塘作为蓄水池,对于农田灌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鼓励开垦荒地,她还颁布法令,凡是垦荒者均可免除三年的田租。此外,邓太后大力推广“代田法”,这是一种能够显着提高粮食产量的先进耕作技术。

不仅如此,邓太后以身作则,亲自在洛阳周边开辟了“太后籍田”,这是一片专门用于皇家示范的农田。每年春耕时节,她都会率领三公等高级官员亲自下地耕种,以此来劝勉农民重视农业生产。这种亲自示范的行为,无疑给地方官员和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带动了整个社会对农业的重视。

在太后身边工作多年,我这副身体也如同被岁月侵蚀的古旧建筑一般,正加速崩塌。尽管我曾尝试让身体去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这副身体的容纳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就像一台随时可能因过载而短路的机器。然而,即便如此,我依然无法停下手中的工作。

整吏治与平冤狱,这是太后交予我的重任,也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自永初六年至永宁元年,邓太后针对地方官贪腐、冤案频发的问题,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监察与司法改革的措施。

其中,最为严厉的当属对贪官的严查。太后派遣“绣衣使者”(钦差)巡行郡县,一旦发现有官员贪污受贿超过三十万钱,无论其爵位高低,一律处以死刑。永初六年,“南阳太守张显挪用赈灾粮百万斛”的案件被查出,尽管他是功臣之后,太后仍毫不犹豫地下令将其处死,并将案情公示天下,以儆效尤,震慑整个官场。

再之后,邓太后展现出了她的政治智慧和公正。她深知冤狱对社会稳定和人民信任的影响,因此下令廷尉和尚书台每季度复核在押囚犯,尤其要关注那些因羌乱而被诬为“通敌”的边民。

元初三年,邓太后亲自审阅洛阳狱案,她仔细审查每一个案件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丝疑点。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她发现有一百多名羌族降户被诬告为“通敌”,这些人实际上是无辜的。邓太后当即下令释放这些被冤枉的人,并严厉斥责洛阳令,批评他“宁枉勿纵”的做法,指出这种做法会失去民心。

在选贤任能方面,邓太后同样表现出了非凡的眼光和胸怀。她既重用外戚中贤能者,如邓骘虽然被罢去兵权,但因其“清廉”而被保留特进待遇;同时,她也不拘一格地提拔寒士,如虞诩出身小吏,却因平羌有功而升为尚书仆射。

更为难得的是,邓太后敢于打破传统惯例,任命擅长水利的王景为河堤谒者,主持黄河疏浚工作。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她对人才的重视,更显示出她不拘泥于儒家思想的束缚,而是以实际能力和贡献来选拔官员。

兴文教与修典章,这是一段充满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的时期,从永初七年一直延续到建光元年。

邓太后自幼就对经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种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她执政后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大力推动文化建设,旨在通过“正纲常、明教化”来提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