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汉武巅峰20年开端(1 / 2)

帝十一年,这一年对于汉朝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皇帝召见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一众儒生,原因无他,汉朝长期奉行的和亲之政,收效甚微。面对北方匈奴的屡屡侵犯,皇帝意识到,单纯的妥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在朝堂之上,经过激烈的讨论,皇帝最终决意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雏形。这一决策,意味着汉朝将从黄老无为的治国理念转向儒家的积极有为。

与此同时,皇帝还对边军将领进行了调度。其中,名将李广、程不识等被派往边境任职,以加强边防力量。这些将领们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他们的到来无疑给边境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安全保障。

而在朝堂内部,黄老无为的势力逐渐凋零。皇帝开始更为自主地推行新政,不再受到旧势力的束缚。这一时期,朝中丞相也发生了更替,由皇帝的亲母王太后之弟田蚡担任此职。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政务繁忙,但也有一些轻松的时刻。每天回到府上,我都会和那几个孩子聊聊天,尤其是霍去病,这孩子虽然年纪尚小,但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他不仅有着天生的武人气质,而且脑子也非常够用。第1日他来到府上,第一句话就是“主人”,毕竟他现在还只是一个尚在奴籍的孩子。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张伐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太史寺缓缓归来。他随意地在一处角落里找了个地方,像往常一样,将这里当作自己的狗窝般趴着。毕竟,他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太史史了,对于这种生活早已习以为常。

此刻的张伐,浑身的骨头都仿佛散了架一般,累得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他艰难地爬上床榻,如释重负地躺了下来,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轻松时刻。

“去病,不瘟,快来帮我敲敲背吧,我这累了半天,感觉命都快没了。”张伐有气无力地喊道。

听到张伐的呼喊,霍去病和另一个与他同一批的人——不瘟,连忙应声而来。

“好的,主人。”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然后迅速走到张伐身旁,开始轻轻为他敲打背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经从 11 年走到了帝政 17 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平阳公主所送的那几个孩子也都渐渐长大成人。

然而,在这批孩子当中,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却唯有霍去病和不瘟二人。他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潜力,令人刮目相看。

值得一提的是,不瘟从小就没有姓氏,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多少有些特殊。如今他已年满 18 岁,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让他随我这主家的姓氏,从此便名为张不瘟。

为了给他取一个合适的字,我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我决定用“不难”二字作为他的字。这不仅寓意着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一帆风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同时也寄托了我对他的期望,希望他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信万事皆易。

至于卫青和霍去病,他们这些年来的经历与正史中的情况颇为相似。卫青依然是那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而霍去病则更是年少成名,威震四方。

不过,与正史有所不同的是,卫青和我成为了好友,我们彼此相知相惜,无话不谈。而霍去病则认我做了义父,这份特殊的情谊,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我与卫青之间的关系颇为特别,在正式场合,我会尊称他为卫将军,但在私下里,我们的相处则显得更为随意,我会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青”。这个称呼最初是由卫青提出的,他似乎并不在意这些繁文缛节,更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表面上是为他们进行占卜,但实际上,我所做的远不止于此。凭借着我对历史的了解,我常常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避灾避险的建议和方案。而卫青和卫子夫为首的卫家,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崛起,成为了朝堂上一股强大的势力。

与此同时,卫少儿也离开了公主府,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而我,也因为与卫家的关系,将她视为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