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初见维多利亚港(2 / 2)

同学们使用着最原始生产工具,用锄头挖一米多深的泥土,肩挑簸箕运土,有点蚂蚁搬家的场景。大家都在嘻嘻哈哈,磨磨唧唧,挖多少土,运多少土,尽力而为。

后来有学生提出了挖土方量承包制,挖完运走定额土方就收工,效率大大提高了。

林鸿彬一直苟到79年年底。

下半年的时候,他经常能看到海军的船只在鹭金海域来回穿梭,听人说这是在“扫海”,清除东水道海底的障碍物和未爆炸的炮弹,为后续的航运做准备。

12月14日,“五龙屿”号客轮从港岛首次空航鹭江。消息传来,整个岛上都沸腾了,大家都在讨论这艘客轮,期待着正式通航的日子。

1980年1月1日,鹭江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今天是“五龙屿”号客轮首航的日子。

林鸿彬也在首航的旅客名单上。曾书记正好要出趟公差到港岛,他作为年轻力壮的干部,也被抓了差,一起随行。

出行前,林鸿彬还去了中行换了1000元的外汇券。

在码头,他挥手和祝晓燕、林锡颖、林锡铭告别,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眼神,心里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港岛之行的期待。

由于客轮吃水深,无法直接靠岸,他和曾书记等人只能先乘坐小船接驳到客轮上。

上船后,林鸿彬发现,曾书记为了省钱,给自己一行人安排的都是二等b的双人房,双程票价561港币。

下午三点,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客轮准时出发。

虽然是首航,但船上挤满了人,大多是华侨,还有像他们这样出公差的,到处都是说话声,热闹非凡。

这是林鸿彬两世以来第一次乘坐长途客轮,一切都觉得新奇。

他跑到观景甲板上,扶着栏杆看着海面,蔚蓝的海水在船尾划出白色的浪花,远处的小岛渐渐变小,海风吹在脸上,带着咸湿的气息。

他在甲板上站了一个小时,直到太阳开始西沉,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房间。

不过新鲜感过后,无聊就涌了上来,船上的娱乐设施只有简单的棋牌室和放映室等,他没什么兴趣,干脆躲在房间里闭目养神了!

第二天早上 9 点多,客轮缓缓停靠在维多利亚港5号码头。

林鸿彬跟着人流走上甲板,一抬眼,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这1980年的维多利亚港,与鹭江港的质朴截然不同,满眼都是蓬勃的繁华。

海面上,大小船只往来如梭,白色的渡轮载着乘客穿梭于两岸,远处货轮的吊杆高高竖起,正忙着装卸集装箱,汽笛声、引擎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热闹的港口交响曲。

就算是穿越前的林鸿彬,也没看过几次如此繁忙的港口,毕竟后世都机械化、智能化了,哪里有这么多的生活气息。

岸边的建筑群更是让他目不暇接:

高低错落的楼房沿着海岸线铺开,不少楼宇外还架着脚手架,显然还在扩建,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与他熟悉的红砖瓦房形成鲜明对比。

街道上,汽车川流不息,红色的双层巴士格外显眼;

行人摩肩接踵,穿着时髦的男女们步履匆匆,有的手里拎着洋货包装袋,有的正站在街边的报刊亭前买报纸

粤语、英语夹杂着零星的普通话在空气中回荡。

码头上,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引导旅客,几个戴着墨镜的商贩推着小车叫卖,车上的港式奶茶、鱼蛋散发着香气,引得不少人驻足购买。

港口的喧嚣不断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都市画卷。

林鸿彬看得有些出神,仿佛一下子踏入了另一个世界,脑海中看过的80年代港片具象化了。

曾书记站在他身旁,看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忍不住感叹:

“真快啊,睡一觉就到了。以前我们来港岛,无论乘坐汽车、火车还是飞机,最快都要三天,一路上颠沛流离,一趟下来,老命都没了半条。”

林鸿彬收回目光,好奇地问:“书记,乘飞机也这么慢啊?飞机不是飞得很快吗?”

曾书记苦笑了一下:“你以为呢?以前闽省是战斗前沿,没几条民航路线。

我们鹭江要坐飞机,还得赶去榕城,就算能买到机票,也得绕好几个圈子,中途还要停靠好几次,根本快不起来。”

“我们鹭江没有机场确实不方便!”林鸿彬附和道。

“以前天天炮弹飞来飞去的,谁敢建机场啊?”曾书记摇摇头,“现在好了,局势稳定了,说不定以后就能建机场了。”

林鸿彬笑了笑,没再说话。

他还想再多看看这维多利亚港的景象,把眼前的繁华记在心里,可没等他多停留,一行人就被一辆黑色轿车接走了。

转来转去的,也不知道被接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