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书记追问“你的意见是?”时,林鸿彬心里咯噔一下。
果然还是不够沉稳啊,刚才就不该顺着话头接下去!
林鸿彬啊林鸿彬,这是能随便发表意见的?市革委的工作轮得到你一个学校后勤处长置喙吗?就你懂政策,就你有办法?就你能了?
林鸿彬在心里暗暗的骂自己!
他强迫自己压下慌乱,赶紧错开话题,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轻松:
“书记,去年内阁发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您还记得不?‘三来一补’模式现在在粤省火得很,港澳那边的厂子都往那边搬,粤省眼看着就要起飞了!”
他上半身往前探了一点,继续说道:“咱们鹭江的条件也不差啊,有那么多的侨商,也有港口便利,要是能请侨商回来搞‘三来一补’,建几个玩具厂、电子厂,再多的知青都能吸纳进去,到时候就业问题不就解了?”
可曾书记却摆了摆手,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
“那是上头要考虑的长远事,远水解不了近渴!
现在市里要的是能立刻落地的措施,得先把待业知青的情绪稳住,他们等不起!”
林鸿彬心里暗叹一声,事到如今,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说,总不能半途缩回去,反倒显得自己心虚。
他深吸一口气,索性敞开了说:
“那不如先放开修理、零售、餐饮的限制?
就像咱们学校的西村商场,后勤处只当管理者,没参与经营,却吸纳了近百人就业。
周围居民家电坏了、想吃口热乎早餐,或者想改善下伙食,第一个就想到就是去西村商场;
后来又有了修伞修鞋的的摊位后,好多群众老远都坐公交车过来,跑那么远却只是为了修几毛钱的东西,这都有点不符合经济规律了。
就是因为需求太大了,国营修理店忙不过来!
要是放开限制,至少能消化千把人。”
“千把人不够啊!”曾书记皱着眉,身体往前倾了倾,“剩下的知青怎么办?总不能让他们还在街头晃悠,万一出点事怎么办?”
“那就再推一把社队企业!”
林鸿彬赶紧接话,语速都快了几分,
“咱们学校和其他单位合办的服装厂,本质上就是社队企业的路子,比国企灵活多了。
居民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顿了顿,接着说道:“还有,现在海边不是解禁了吗?
还能学海山岛搞海洋牧场,养鱼、养虾、养海带,这些都是现成的经验,不用从零开始。这个也能安排不少人!”
他一边说一边偷偷观察曾书记的脸色,见对方眉头渐渐舒展。
心里刚松了口气,却听见书记说:“这些想法都不错,你回头整理个方案,咱们尽快落实。”
这句话像盆冷水浇下来,林鸿彬瞬间垮了脸。
自己怎么就管不住这张嘴?爱卖弄学识,总觉得能想出点办法?
这毛病不改,早晚要栽大跟头!
这天,林鸿彬漫无目的的在学校里瞎逛,不知不觉的逛到防空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