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都在等(2 / 2)

安置右派老师只是后勤处的任务之一,更重要的事还在等着他。

四月底,农忙一结束,林鸿彬就从规划种、养的三个村子里,挑选了十多位生产队骨干,送着他们去青云山和石谷生产队考察。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车厢里满是期待的议论声。

可一到目的地,大家都沉默了。

青云山育种中心的养殖规模太令人震撼了,各种蔬菜也是让人眼花缭。

到了石谷村之后,各个的情绪又低落了些许。

听村干部介绍,这里的社员一年每人能分几百块钱、顿顿都能吃上肉、兔肉都不想吃后,就更沉默了。

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返程的路上,几位生产队长坐在车厢里唉声叹气,有人甚至小声嘀咕:“人家每人一年分几百,我们去年种了土豆之后才刚够吃饱,社员会不会把我们的帽子摘了?”

“我还以为我们生产队一年养数千只鸭已经够厉害了,和人家一比,零头都算不上。”

同行的普通社员当然也都在讨论,说着说着情绪就起来了:

“咱们也盖了猪舍、鸡舍,也学一学青云山养虫子,” 有人掰着手指头算,“等猪和鸡出栏了,咱们也有机会顿顿吃肉了!”

“对,要吃肉!在他们那里吃了几餐之后更馋肉了!”

一群人听了这话,也都咽了咽口水。

有了榜样和目标在,一群人回到村子里,大家立刻投入到种养准备中。

三个村子的猪舍、鸡舍盖好了,堆肥的坑也挖好了,甚至也学青云山弄了一片养虫子的场地。

很快的,一群大小不一的杂交猪、小鸡也被送到三个村子里,青云山还安排一个技术员来指导养殖,这也是农科院的工作之一。

这些猪和鸡养起来,正好8月底就可以出栏一批了。

运过来的猪也都是阉猪。

现在青云山培育出来的杂交猪都带有乌苏里野猪的基因,乌苏里野猪和大白猪一结合,产生的效果太好了,光吃甘蔗渣这种粗饲料,一年都能长300来斤,太适合在甘蔗产区饲养了。

所以杂交猪小母猪很抢手,基本被各地的育种场预定了,连石谷村的小母猪也很难留的住,都被人高价买走了。

猪和鸡算是养起来了,就等田里种的早稻收割后就开始种菜。

这几个村子也想学青云山搞大棚种菜,不过被林鸿彬阻止了:

“现在没必要,而且鹭岛台风多,要搞个能抗台风的大棚可得不少钱,再等等吧,等你们有足够收入了再说。”

这三个村子一动起来,今年秋季开学后的肉类蔬菜供应就没什么问题了。

腾地方案算是迈出第一步。

腾地方案最难的其实是安排工作,这个要等,一个等政策,二是等商场盖好!

商场一折腾好,就能安排不少人了,就可以安排几个东澳农场的人了。

林鸿彬也在等,以现在的条件,他都不好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