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必须建!”林鸿彬斩钉截铁地说,拳头轻轻砸在桌面上,语气里满是不容置疑决心,“我明天就去地区申请建筑材料,顺便把招工的事情一起上报!”
诶,有一个牛b的手下也不好搞啊,事多。
他忽然想起穿越前在单位的日子,这下总算明白,为啥以前领导不喜欢那些太能折腾的手下了。
建筑材料审批当然没问题。用工的事,地革委计划委员会也给批示了:允许招工,但只能以工友的名义,先招10个!
所谓“工友”,就是临时工或学徒工好听一点的说法而已,不享受职工的福利待遇。不过批了就好,上级批了,就说明他们愿意承担这份工资了。
晚稻育种工作刚画上句号,田野里的早稻就渐渐褪去青涩,染上了金灿灿的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到了该收割的时节。
这次来检查的人不多,只有农业部门的技术员,还有古邑公社的几位领导,没了去年那般敲锣打鼓的大阵仗,倒多了几分从容与笃定。
早稻测产结果一出来,在场的人都松了口气--亩产稳稳超过预期,成绩依旧亮眼。
没人像上次那样激动地欢呼雀跃,只是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掩不住的笑容,藏着对丰收后的踏实感。
趁着检查间隙,林鸿彬拉着公社书记杨国石走到田埂边,避开人群,把想在农村招工的想法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好事啊!” 杨国石一听就乐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农村里的年轻人有冲劲,又从小跟着大人在田里摸爬滚打,懂农活、能吃苦,招他们来搞育种,再合适不过了!对人员有什么具体要求?”
“学历至少得是高中,最好是已经结婚的。” 林鸿彬认真地说,目光落在不远处低头查看稻穗的技术员身上。
“不招点年轻未婚的?”杨国石有些疑惑,他摸了摸下巴,按常理来说,未婚年轻人没家室牵挂,精力更旺盛,“年轻人手脚麻利,学东西也快啊。”
林鸿彬摇了摇头,伸手拂去飞过来的稻叶碎:“杨书记,您也知道,搞农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育种到收割,一年到头都得在田里忙活,风吹日晒的,最需要的就是踏实稳定。”
他顿了顿:“未婚的年轻人心不定,心里总想着外面的世界,跟那些知青没什么两样,万一城里有招工、升学的机会,很容易就走了。
结婚的人不一样,家里有老人要照顾,有孩子要抚养,多了份牵挂,也多了份责任感,更能沉下心来长期干。
搞农业的,人员稳定一些为好!”
水稻育种基地要招工,土豆育种基地暂时不需要,主要是海山县领导们太知道能在盐碱地生产的土豆的价值,也想分一杯羹,早就主动安排了不少人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