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声势要搞大一点(2 / 2)

“平原地区自古就是养鸭区,那养鸭的经验怎么说都比我们好,怎么还会出乱子?而且鸭子可不怕撑,应该是鸭子还小就喂甘蔗渣了。”林鸿彬猜测道。

“谁知道呢!”

“对了场长,县里要求我们先提供一批鸭仔,先补给那几个没有收到鸭仔的公社。” 郭子好又转回正题。

“县里要多少?”

“至少三万!”

“我们这有没多余?”

“从古邑、麦山公社的份额里先挤一些出来,下个月我们能出两次鸭苗。”

“那就先给他们。”林鸿彬拍板。

回林场的第二天,林鸿彬找上管理暖棚的谢秀福,让他在暖棚里划了块地给他育苗。

林鸿彬今年要去参加全国党代会,所以他准备弄些巨型南瓜当礼物,空间里的最大南瓜能长到600斤左右。

除了给南瓜育苗外,还要给铁皮石斛、金线莲、绞股蓝、黄精、麦冬、太子参等的育苗。山区的温度比平原低好多度,所以种菜会比平原地区的晚一些,但育种可以先育种了。

谢秀福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有点搞研究的样子了,能力够不够另说,但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管林业的许志勇,都有点被邱明林拐到食用菌方面的意思了,邱明林又开启的赤灵芝的试种。

2月就28天,很快的就进入3月份了。

三月份一开始,全县刊发青云山知青林场编辑的《稻鸭共作》、《甘蔗田养鹅》、《熏鸭、熏鹅的制作》三个册子,又是引起广大农民们叫好,都在夸赞青云山知青林场是懂得为农民们考虑的。

一到月初,都得来县里汇报工作。

进了机关院子,张钰琪先下了车,然后林鸿彬把拖拉机开到机关食堂门口,黄师傅就闻声出来了。

“诶,就盼着你来,还是你们林场养的鸡鸭、做的熏鸭好吃,其他单位给的就很一般。”

肉吃多了,嘴也叼了,就开始挑好的了。这人呐,就是不能吃的太饱,一吃饱问题就多。

“应该是我们林场山好水好,你看我都养的这么白!”林鸿彬笑着打趣。

“应该是了。我说都是干活的人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看你这粗胳膊粗腿的,也不像是没干活的。好几次张书记的女儿过来,看着也比前几个月白嫩。”

“哈哈哈!黄师傅,你帮忙卸,我先去找领导汇报。”领导和同事就不能去乱评论了,林鸿彬借口告辞。

巧了,今天张宝言书记又不在,党支部的工作也都找蔡德海汇报。二月份没什么新鲜事情,林场也没搞新技术,就是把各种数据汇报了一番。

“前两天县委常委开了个会,准备在四月搞一个百万熏鸭进京,你们单位也要做好准备!你们林场搞的鸭货味道最好,准备单独出来,你们最好想办法做个标记!”

“行,我回去就琢磨!” 林鸿彬应下来,又忍不住问,“领导,县里有必要搞这么大动静吗?”

蔡德海笑了:“我们县工厂都没几个,不把声势搞大一点不好意思向上头伸手要东西,趁这次机会,直接让部里开点口子,弄点东西回来!”

“县里有大动作?” 林鸿彬眼睛一亮。

“准备建几条小铁路运甘蔗,靠卡车运太费事了。车队的车也不够用,直接找工业部批一些卡车回来!”

“用卡车运甘蔗确实效率不高!”

蔡德海接着说,“酒精厂建的仓促,现在用是土法老法,也得搞一套设备。我们是前线,但也得把现有的工厂搞好不是。”

三月份林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出口商品交易会准备好各种菌子,林鸿彬以为蔡德海会围绕出口商品交易会给他一通强调,但并没有。

“鸿彬啊,你送的菌子领导们很喜欢,说明在我们国内就很有需求,不管出口商品交易会能有多少的订单,都得做好推广的准备,你们还有什么困难没有?”

好敏锐的嗅觉,这要是放在20年后,绝对会成为顶顶经济强人。

林鸿彬赶紧装着从公文包掏出早已经准备好套袋技术。

“大面积推广需要几个部门帮忙,一个农机场帮忙生产一个装袋机,机器很简单,稍微改装就好了,但是这塑料袋要改造一下,改成筒型的。”

“嘶~,塑料袋这事我们县里搞不定,还得等出口商品交易会成交后再提,让商业厅或者农业厅的人去解决。你资料放我这里,我先给地委打报告!”蔡德海皱了皱眉。

蒲阳地区可没有产塑料袋的化工厂,榕城和鹭江两个城市才有。

“谢谢领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