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肉上一份,南煎肝来一份,爆炒双脆来一份,肉燕汤来5份、海蛎饼来5个,捞化5份,油条5根。”
听到点的菜名,确实都很特色。捞化是主食,荔枝肉、南煎肝、爆炒双脆是菜,海蛎饼和油条算是小吃了。
林鸿彬是半个厨师,难改爱品菜的毛病,在菜端上来后,开始对菜评头论足。
捞化是传统做法,兴化米粉放沸水冲泡后捞出,加上已经煮熟的猪血、大肠、牛肚、百叶等配料,用猪牛骨高汤一淋,放上葱花即可。
“其实海鲜捞化也可以很好吃,用新鲜海鲜,再加上菌菇,那香味,绝对是这个。”林鸿彬比了个大拇指。现在海鲜保鲜很难,物流又不方便,城里人很难吃到新鲜的海鲜捞化。
“这么一说我都流口水了,等回林场林场长给搞一个?”几位在林场有一段时间了,都知道这位也是会吃的主。
“这个可以有,回去我就弄,保证香掉眉毛。”
林鸿彬接着指点菜:“这荔枝肉也是传统做法,猪肉切十字花刀炸制形似荔枝,酸甜口。肉选的好,师傅的手艺也很棒,但要是加点荸荠增加爽脆的口感那就更棒了。”
“那回林场了也搞一个?”
“算了,在林场很难搞到荸荠!”
“这爆炒双脆讲究刀工和火候,师傅做的都没问题,可惜榕城人基本不吃辣,不然加点青、红椒,这菜就更漂亮,看起来更有食欲了。”
他们这随便聊,没想被上菜的服务员听到了,还偷偷的记下了。
......
各种会议开始后,林鸿彬秉持着谨言慎行的原则,看谁都给个笑脸,但人实在没办法低调,这几天领的奖太多的。
单位方面,省委、省革委会颁发的:“闽省1972年度山下乡工作模范单位”、“闽省1972年度学习教员思想先进单位”、“闽省1972年度学习教员‘5.7指示’模范单位”;
农业厅颁发的“1972年度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范单位”。
在林鸿彬个人方面,省革委会颁发的:“闽省1972年度上山下乡工作模范标兵”、“闽省1972年度学习教员‘5.7指示’模范标兵”、“1972年度学习教员思想先进个人”;
榕城军区颁发的“1972度民兵工作先进标兵”;
农业厅颁发的“1972年度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虫子养鸡技术、甘蔗渣发酵饲料技术被闽省农业厅评为:“闽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相关人员邱明林、邱南杨、张启雄三人被农业厅评为“闽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先进标兵”。
甘蔗渣发酵酒精技术被闽省轻工厅评为“闽省轻工科技进步奖”。潘金星老师也被闽省轻工厅评为“闽省轻工科技进步先进标兵”。
当然,农林大学、省微生物研究所、清源县革委会、清源县农业局、清源县“四个面向”办公室等也都得到奖励。
会后,一群人拿着奖状开心的一起合影。
能不开心嘛,邱明林进知青林场跟发配没区别,潘金星老师一大学副教授下放农村支援农村教育,哪里会想着要搞什么研究然后得奖。
邱南杨、张启雄倒是来技术支援的,但也没想着能这么快出成果啊。特别是邱南杨,他不认为一个小知青林场能有多大的作为,没想这么快的打脸了,当然这种打脸他是很愿意。
省微生物研究所也在种菌子,但用的是瓶法小规模养殖,一直无法扩大规模。
但青云山知青林场路子野的很,培养基料用的随意,甘蔗渣、秸秆、稻草、米糠、麦麸、木屑、油茶壳等有什么用什么,装基料的容器也很大胆,竹筒、塑料袋等,什么方便用什么,没想效果还很好。
果然做农业科研的还是得下基层,接接地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