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些活还是没办法干,有两个男知青可能在家里娇生惯养的,一挑粪水、进场扫动物粪便时就会呕吐。
tNd,一群娇滴滴的小姑娘都在轮岗,还干的还好好的,没想这两个大男人还给这么一出。
最后就没辙,就没给他们轮岗,直接定在劈柴组这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小组上。
知青与知青差异咋这么大呢。
两天后,林场来人了,来人由刘裕德主任陪同过来,还带来一堆的仪器。林鸿彬赶紧安排人卸下来。
“鸿彬同志,这两位是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同志,这位是知青林场的支书兼场长林鸿彬同志。”
把人迎进办公室后,一番客套下来,林鸿彬认识了来人:张启雄,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细菌的;邱南杨,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真菌的。
“省里的领导审阅地委的汇报材料后,认为林场开展的甘蔗渣发酵饲料研发与食用菌人工种植项目极具价值。”
刘裕德主任解释道,“但考虑到此前仅由几位老师远程指导知青开展研究,专业性与系统性尚有不足,因此特意安排两位专家前来现场支援。”
晚上,食堂搞了个欢迎仪式,用丰盛的饭菜迎接专家的到来。
到了周六,潘金星和郑少远也来林场了,没想几位还都认识,又是好一阵热闹。
潘金星老师向林鸿彬介绍缘由:
“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成立,最早还要追溯到师范学院化学系的抗生素研究室,以及后来的师范学院生物系微生物生化教研室。
我当年也在师范学院化学系,前些年才被调到榕城大学去的。所以,省微生物研究所很多研究员都是当时的同事。”
既然是熟人,那就好办了。
晚上吃完饭后,林鸿彬泡茶招待四位老师。
“张老师、邱老师,分离培育的菌类有没办法弄成酒曲那样的活干剂?那样就更方便保存和运输。
比如那个酵母,现在都是湿的,要是做成干的,应该也有很多单位需要,这么多单位都在做馒头、包子,还有饼干厂需求量也很大。”
“弄成干剂这还真是个好思路,可以试试!”
林鸿彬记得重生前的世界,粗饲料降解剂、E菌也大多是干剂。而活性干酵母是70年代中期才搞出的,这个世界现在应该也还没有,现在也可以试一试。
“林场长,你这样的人不去搞科研太可惜了。”
“诶,我也就打嘴炮还行,让我动手就现原型了。”
既然工作目标有了,几位老师就开始讨论要弄什么工具,这部分林鸿彬基本插不上嘴,基本是给老师们泡茶。
最后老师们商讨出不少的想法,还要求再建几个简易的无菌箱。
农村食用菌种植户给菌类接种时经常用上透明整理箱做成的无菌箱,把整理箱两侧开洞加上套袖,然后消毒,就能得到一个简易的无菌箱,便宜又好用,这可比试验室里的专业设备简易多了。
土办法有土办法的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