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郭子好带着一拖拉机的人来了。八叔公带了两人,一个他大儿子,一个他侄子,都是拖家带口的人。林国宣带了四人,好吧,都是院子里的年青人,都没读书了,学历最高的是初中毕业,最低的是小学三年级。
正好安排郭子好与八叔公他们对接。郭子好按这边的惯例谈好工钱,大师傅一天1块,其他的一天7毛,包午饭。
“宣叔,先帮我做十个水缸盖,我有用。”水缸盖得多备几个,有备无患嘛。
安排好林国宣他们,林鸿彬准备回村里和生产队沟通了。
直接去地里找人。田地里,生产队长正带着一群人正在磨洋工,这农闲哪里有那么多活,但样子还是得摆出来的,一点活拆几天干,磨点工分。
上头有人查的,非常的形式主义。而且这个时间确实家里也没什么活,该收该种的都忙完了,就等着过年了。
村里很小,都知道林场找林振元和林国宣干活了。一看到林鸿彬,都围了过来。一点也不客气:“鸿彬啊,是不是找我们干活的?说说,我们很能干的,啥活都能干。”
这种山沟沟里的村子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除了种地外,其他该有的技能都不缺,盖房、织布、饲养牲畜、制作各种生活器具等等,村里都能找到大师傅。
林鸿彬习惯的给男的散烟,人太多了,散了半包之后直接掏出三包大前门让他们自己分了。
与村里人交流,用大前门这乙级档次的烟比较合适,如果用甲级的烟会让人觉得你显摆,用丙级的会让人觉的你看低人家。
“叔公,今年林场有些活,需要与生产队合作一番。”
林鸿彬直接找上生产队长林振文,看字辈就爷爷那一辈分的人。
“怎么个合作法。”
“林场提出用工需求,生产队派人过去干活,结账时与生产队结账。”
“你是说与生产队结?不是干活的人?”
“对,生产队安排的人就与生产队结,跟你们平时上工一样,只是干活的地点在林场而已,林场按满工分给你们算,牛按一个半的工分算。但像八叔公、国宣叔他们原来说好的不算在内。”
“这可以啊,不然我都不好安排人了。一个工分算多少?”
“8分,如何?”8分一个工分算是非常高了,去年生产队的一个工分不到4分钱,一个壮劳力忙活一年能分100元就不错了。这还是生产队有采石场和集体果园,每年卖石头和果脯挣了点钱。像那些没集体产业的生产队都分不到什么钱,卖余粮的钱基本用在化肥、农药、农具上了,村民的钱基本上靠鸡屁股银行和养猪。
当然,工分的大头是余粮,上工越多余粮就分的越多。口粮是按“人七劳三”分的,三成口粮跟工分挂钩。所以家里男人多就很重要。
还好国家一直在研究、推广新粮种,粮食越来越高产,山区的农民能吃饱饭了。清源县的平原地区,地少人多,还大部分种了甘蔗,吃饱饭都是一种奢侈。
“干了。对了,你们今年有什么活?”
“现在林场有一段路要修,就大几十米,还需要盖两间土坯房,不过工钱要晚点结。过一段还要盖房子,修鱼塘,不过这些可能要推到农忙后了。”
“这么多活,赶紧安排,开干啊!”在场的都热烈响应,天天在地里磨着很烦人的,有能挣钱的事还不积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