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的是听话的狗,而不是掣肘皇权的文官,那怎么办呢?朱元璋想了个主意,直接给他们来了个狠的,你不是想法多吗?那就让你没那么多想法,直接定下规矩,科举取士只考他规定的几本书。
这招可太狠了,可以说是直接将文人的思想给禁锢了,你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做官吗?你想做官可以哦,但想通过考试,那就只能用心读他准备的那些书,你不读就别想做官。
于是乎,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八股取士出现了,这一做法从源头开始就给文人套上了枷锁,孩子打小读书时读的就是朱元璋给他们规划好的。
而这一做法造成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明朝所有考中进士之人,其祖上四代内没有进士的家庭占了九成,而考中进士之后的进士之家,其中九成六没能维持超过三代。
朱元璋这一法子才是真正的给了底层文人上升的通道,也杜绝了世家大族把控朝廷的可能性。
如果说黄巢是通过物理成为了世家的粉碎者,那朱元璋就是通过教育彻底灭绝了世家,而且还是一步一步蚕食的世家,让他们毫无办法。
没有了世家约束官吏,明朝的官员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这也导致了官员之间谁都不服谁,一些靠着科举从底层爬上来的官员为了积累大量的财富,不停的贪污受贿,压榨百姓。
他们想的很简单,有了足够的钱财,即便后世子孙没能继续当官,那也有了足够的钱财安身。
而除了贪污这条路,摆在文官面前的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报团取暖,文官报团的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尤其突出,也是这个时候文官们意识到了八股取士对文官的伤害,不报团,那你后世子孙定然没落!
而此时在楚王的宴席上,这帮文人一顿哭天喊地,也正是因为自家晚辈实在是通不过朝廷设置的科举。
没人通过科举就没人做官,他们的后辈子孙文不成武不就,怎么传家?这个家迟早得破落。
自然而然的,这帮官吏和文人就把主意打到了藩王这里。
虽然藩王没有地方行政权,但若是藩王想出手,安排个百余人做官还是随随便便的事。
就拿保举来说,若朱桢上奏朱元璋,举荐一些人才,只要不是什么重要的官吏,朱元璋通常都是会同意的,就是因为朱元璋信任自己的儿子。
除了保举,藩王还可以先将人吸纳进王府,王府中的官员任命就是藩王一句话的事,都不用上报,在王府当了一段时间官吏后只要藩王说其可堪大用,那这个人就有机会转任地方官或者调任其他地方为官。
第三种办法也是藩王最主要的手段,那就是武官,藩王可以说是地方上武事的巨人,行政的侏儒,藩王将一个人安排到军中,百户千户还不都是自己说了算。
而是这些人立了功藩王还可以上书其功劳请功,并不耽误他们的上升渠道。
最后一点就是施压了,虽然藩王明面上没有行政权,但藩王天生的身份又有几个地方官不怕的,藩王让你关照一二的人你敢不关照?他说这个人该提一提你敢不上书给他升官?
总的来说,朱桢现在就面对这一情况,而这些东西全都被郭岳给看在了眼里。
而郭岳就一直笑呵呵的看着朱桢,看的朱桢浑身不自在,这个眼神他可太懂了,他大哥在等他犯错然后揍他的时候就是这个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