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家小地主,没什么大毛病,家里面六十亩田地,家里面两个儿子,可能会有生孩子的压力问题。
张正木他们都特别熟悉,家里面的情况都知道,和王远家差不多,长子长孙,类似于王安这个人设,都在县城有活干,家里面人口众多。
王远将情况说给大丫听一遍,大丫一脸若有所思,一直郑重的点头。
最后轻轻地抱了王远一下,眼带笑意:“远哥儿,谢谢你了。”
王远觉得大丫已经做好了决定。
剩下的时间,王远则重新学习之前买的中医药材大书籍,学完之后,经过系统的认可,又抄了几个种植药材的方法,交给大丫她们三个,让她们三个捣鼓去吧,万一成功了,她们又能赚上一笔钱。
只不过王远叮嘱她们几个,一定要接着读书学习,不能荒废之前的学业,多读点书总归没错。
王大山因为有王远之前捎回来的一百多两银子,先不用给王远攒银子去考试了。
准备将这一年挣的十八两银子买地,还是手里有地有粮食放心。
因此开个家庭会议,告诉大家准备买地这件事情。
现在上等的田地,一亩上等田地大概六两银子左右,中等田地三两银子,下等田地一两银子。
先告诉村长,再告诉里长,再看看是否有人卖地不,最后在到县衙画押签契约,流程复杂,很少有人卖田地。
到王远走的时候还没有找到要卖的人家。
过完初十,家里面的氛围变得凝重,张氏和陈氏偷偷的掉眼泪,吃饭吃的也不好,无精打采,就连王大山和王二志觉得干活也没力气了。
感受着这悲伤的氛围,王远心里面也酸涩,因为他马上就要走了,这一去,得六个月的时间,七月份才回来。
幸好有大伯娘和三婶帮忙劝一劝。
“娘,远哥儿这是去学习,半年之后就回来了,这是给我们老王家争气。”
“嫂子,我羡慕你还来不及呢,远哥儿多好的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现在去书院读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给你拿个什么举人回来了就,更应该高兴。”
王远只能劝着她们多吃一点,让家里面的两个小孩吵吵闹闹,增加快乐的气息。
回家将近二十五的时间,还没有待一个月,王远就要出发了。
过完十五,吃完现包的汤圆,大年十六这一天。
早晨,雾气蒙蒙,王大志和王二志架着牛车去送王远到码头。
陈氏和张氏张口还未说话,眼泪就流了下来,紧紧抓着王远的手,仔细叮嘱:“在书院要吃好,学累了也不要再学了,好好休息放松,和冯帆聊会天,不一定要你学的多好,但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张氏已经哭的说不得出来话,远哥儿从小都懂事,不曾让她担心一点,但是再听话的孩子,这么小,身边也没有家人,就到外面求学,她心里面也是难受。
要是,要是,不读书好了,深夜的时候这一丝想法也曾浮现在脑海。
“远哥儿,好好的,不用担心家里面。”王大山心里面也是不舍。
王远上前温柔抱了他们三人一下,“奶奶,爷爷,娘,不用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每月我会写信给你们,你们每月等着收信吧。”
坐上牛车,王远朝着她们挥挥手告别,心中酸涩不已,这一次离别六个月的时间,写信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