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等候时,林夙前方的一位士子,似乎因为长途跋涉而有些衣冠不整,发髻也有些散乱。他兴冲冲地跑到案前,激动地表达着自己对儒学的向往,希望能尽快入学听讲。接待他的那位清癯老儒微微蹙眉,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缓缓开口道:“《冠义》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然后可以容止可观,进退有度。足下远来辛苦,然容止未整,心气浮躁,何以窥礼乐之堂奥?”
老儒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那士子闻言,脸上的激动瞬间凝固,随即露出一丝惶恐和羞愧,仿佛被无形的鞭子抽打了一下。他连忙后退一步,手忙脚乱地整理自己的衣冠,试图将散乱的头发重新束好,口中连称“学生知错”。然而,或许是因为紧张,他越是整理,越是不得法,反而显得更加狼狈。
老儒不再多言,只是平静地看着他。那士子周围的空间仿佛变得粘稠起来,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额头见汗,呼吸都变得困难。最终,他面色苍白地深深一揖,几乎是踉跄着退出了队伍,跑到角落里去整理仪容了。
“检测到高密度‘礼法’能量场对个体产生的压制效应。目标个体因行为不符合‘礼’之规范,引发自身精神与周围能量场的排斥反应,产生类似‘领域压制’的效果。压制强度与个体对‘礼’的认同度及自身精神强度相关。”秦迅速给出了分析,“警告:宿主当前伪装身份,需严格遵守观测到的行为规范,避免触发类似排斥。”
林夙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稷下学宫的“规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礼法”绝不仅仅是道德说教,它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是这片土地上“言出法随”神通得以运行的基石和边界。任何言行,一旦逾越“礼”的范畴,不仅无法引动神通,反而会遭到规则之力的反噬。
轮到他时,林夙上前几步,依照刚才观察到的礼仪,一丝不苟地拱手、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士子见面礼,动作流畅自然,既不显倨傲,也不显卑微。“后学林子夙,自西而来,久慕稷下学风鼎盛,特来游学请教,望先生允准。”他的声音平和清朗,姿态从容不迫。
那老儒抬眼看了看林夙,目光在他整洁的衣冠、沉稳的气度以及腰间符牌上停留片刻,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嗯,容止合度,言辞清朗。可也。按学宫规矩,游学士子需暂住‘温故园’,遵守学宫作息,可自由前往各讲堂听讲,亦可入藏书阁一楼阅览。切记,非请勿入内院及各堂禁地,言行举止,皆需合乎于‘礼’。”他一边说着,一边取出一枚温润的白色玉牌,上面以微雕技术刻满了细小的规章条文,递给林夙,“此乃临时学牌,亦是‘礼符’,持之方可自由行动于外院诸地,莫要遗失。”
“谢先生。”林夙双手接过玉牌,入手微温,能感到
其中蕴含着一道温和却坚韧的能量印记,与整个学宫的能量场隐隐相连。这既是一张通行证,也是一道监视与约束的符咒。
第四节:雨丝弦音
手持玉牌,林夙正式踏入了稷下学宫的外院区域。他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缓步而行,感受着这里独特的气息。途经一片竹林时,听到里面传来阵阵琴音,清越悠扬,与风声竹韵相和,竟引得几只翠鸟落在竹枝上,侧耳倾听,久久不愿离去。
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细雨。这雨来得毫无征兆,细密如丝,却并不让人感到潮湿阴冷,反而带着一股草木的清新之气。林夙抬头,看到不远处的一座小亭中,一位白衣弟子正在抚琴,他手挥五弦,口中低声吟唱着《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章:“……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随着他的琴音与歌谣,天空中的雨丝仿佛受到了无形的引导,变得愈发温顺柔和,它们避开行人的头顶,主要洒落在道路两旁的花草与竹林之上,发出沙沙的悦耳声响。雨水浸润之下,花草愈发娇艳,竹叶愈发青翠。这雨,竟是因他的音乐与诗文而生,也因他的心意而落。
“实时记录:目标通过音乐与特定诗文,引导环境能量,实现小范围、精细化的气象操控——‘和乐之雨’。能量消耗低,环境亲和度高,符合‘礼乐’教化之旨。再次确认,‘言出法随’神通与施术者的精神境界、知识储备及行为礼仪高度绑定。”
林夙站在雨中,却没有一滴雨水落在他的身上,那雨丝仿佛认得路一般,自然地从他身边滑过。他伸出手,接住几滴从亭檐坠落的雨珠,冰凉湿润的触感无比真实。这神奇而和谐的一幕,却让他心中那份警惕感更深了。
这无处不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言出法随”,这精密运转、看似完美无瑕的“礼法”规则,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体系。它带来了秩序与和谐,带来了超越凡俗的力量,但同时也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牢牢地束缚在了规则的网格之内。想要在这里找到【精神增幅器】,并说服其守护者,单纯的武力毫无意义,甚至巧妙的技术展示也可能适得其反。他必须深入理解这套规则,理解支撑这套规则的儒家理念,然后,从内部找到那把能够解开困局的“钥匙”。
雨渐渐停了,天空放晴,一道彩虹横跨在学宫的上空,如同架起了一座通往圣贤之道的美好桥梁。林夙握紧了手中的玉牌,目光扫过那些在雨后更加生机勃勃的亭台楼阁,心中已然明了前路的艰难与方向。他不仅要“潜入学宫”,更要“潜入”这片由千年文华与礼法规则共同构筑的、最深沉的“心”之领域。儒者之心,深如渊海,而他,必须找到渡海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