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寒地粮仓绥化(2 / 2)

唐笙刚把手伸进面缸,豆面块突然蹦了起来,在面团上跳来跳去,豆粉雪花般飘落。豆面仙赶紧用灵风围成个圈,把豆面块困在中间:别闹!这位客人是来帮我们传扬手艺的。 豆面块这才慢慢停下,落在唐笙手心,触感温温的,像块刚从蒸笼里取出来的粘豆包。

收集带糖霜的豆沙团要惊险些。豆沙灵们领着众人往陶瓮群走,最里面的那只陶瓮正冒着白汽,瓮壁上的甜度配比图闪着红光。就在那里面, 为首的豆沙灵指着瓮底,那团豆沙带着三年前防洪时的糖霜,甜得能粘住舌头。 哪吒自告奋勇想去取,刚靠近陶瓮就被烫得缩回手 —— 瓮壁的温度比火轮还高。

得用呼兰河的冰水降温! 豆沙灵们往瓮壁泼了些冷水,白汽瞬间变成白雾,瓮口露出个赤红色的小团。唐笙伸手去捞,豆沙团突然炸开,糖霜丝缠得她满手都是,甜得她直皱眉。快用豆面仙的豆粉! 黄米童们大喊,唐笙赶紧抹了把豆粉,糖霜丝立刻凝成糖块,豆沙团这才乖乖躺在她手心里,表面的糖霜闪着微光,像撒了层碎钻。

编绳的稻壳藏在粮仓最深处的稻穗堆里。黄米童们用稻壳绳拉着唐笙往里走,粮仓里的稻穗堆得像小山,每根稻穗上都刻着碾米粗细度。最大的黄米童突然钻进稻堆,半天后拖着根金灿灿的稻壳绳出来:这是当年救稻种时,我们用最坚韧的稻壳编的,能承受十斤重的稻种。

唐笙刚接过稻壳绳,绳头突然散开,稻壳像蝴蝶般飞起来。它在考验你呢! 黄米童们着急地喊,快说句要好好保管它的话! 唐笙捧着散开的稻壳轻声说:我会像你们一样珍惜它,让它继续守护稻种。 话音刚落,稻壳突然自动缠成绳,还在她手腕上绕了三圈,像戴了个金色的手镯。

当三个信物放在一起,带印记的豆面块、带糖霜的豆沙团和编绳的稻壳突然互相吸引,在豆香中旋转起来,淡黄、赤红与金澄三色交织成道光柱,系统提示音适时响起:【绥化粘豆包卷 已解锁,内含豆面仙的发酵秘术、豆沙灵的流心馅配方、黄米童的防粘蒸笼布织法 —— 特别附赠:能召唤制包精怪的豆粉哨子。】

唐笙把信物小心收进锦囊,豆面仙的豆粉在锦囊外画了个面缸标记,豆沙灵则往锦囊里塞了颗带蜜的豆沙珠:这能让信物一直保持新鲜,就像我们一直守着老磨坊一样。 远处的石磨还在转动,陶瓮的白汽飘向天空,粮仓的稻穗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都在为新的传承人祝福。

收集完制包信物的第二天,唐笙望着磨坊里忙碌的精怪们,突然提议:咱们开家吃瓜茶馆吧,既能让大家歇脚,又能尝尝新做的粘豆包。

豆面仙第一个响应,指尖搓出的豆粉在空地上画出茶馆轮廓:屋顶用最细的豆面混合稻草,下雨都渗不进来! 它指挥着小精怪们把筛好的豆面铺在竹架上,阳光透过细粉,在地上投下金灿灿的光斑,像撒了层碎金。

豆沙灵们则搬来陶瓮当柜台,瓮口用糖霜丝缠成花边,里面摆满了各式豆沙馅:桂花的、蜂蜜的、红糖的,甜香引得蜜蜂都围着瓮口打转。最调皮的豆沙灵往瓮壁贴了片红豆壳,当作 今日特供 的招牌,上面用蜜写着 流心豆沙包 五个字,亮晶晶的晃人眼。

黄米童们扛来稻壳绳编织的桌椅,凳面铺着黄米壳填充的棉垫,坐上去软乎乎的还带着米香。它们还在墙角用稻穗堆了个暖炉,里面烧着晒干的豆秸,噼啪声里飘出淡淡的焦香,把整个茶馆烘得暖洋洋的。

开业那天,孙悟空自告奋勇当跑堂,金箍棒变成根长木勺,帮着端送粘豆包。谁知他刚把一屉豆包放在桌上,就被烫得直甩手 —— 原来豆面仙做的豆包格外烫,孙悟空的手心都被烫红了。豆面仙赶紧往他手上撒了把豆粉:这是降温粉,抹了就不疼了。 孙悟空一试,果然清凉了不少,只是手心沾满了黄粉,像戴了副手套。

哪吒对豆沙灵的流心馅好奇得紧,趁人不注意偷吃了一个,结果被烫得直伸舌头,流心的豆沙顺着嘴角往下淌。豆沙灵们笑得前仰后合,递来杯用呼兰河冰水镇的酸梅汤:慢点吃,我们的流心馅要晾一晾才最好吃。 哪吒吸溜着酸梅汤,看着杯底沉着的豆沙珠,突然觉得这酸甜搭配比火轮还让人过瘾。

唐笙坐在黄米童编的椅子上,看着二郎神被一群小精怪围着 —— 豆面仙往他身上撒豆粉,说能沾走晦气;豆沙灵往他手里塞豆沙球,说甜能解乏;黄米童则用稻壳绳给他编了个手环,说能保平安。二郎神无奈地任由它们折腾,只有哮天犬在一旁吃得欢,嘴里叼着个粘豆包,尾巴扫得桌椅直响。

茶馆里最热闹的要数 粘豆包大赛。参赛者要在豆面仙规定的时间内,包出又快又好的粘豆包。孙悟空手忙脚乱,包的豆包不是露馅就是形状歪歪扭扭,急得他用金箍棒当擀面杖,结果把面团擀成了薄片,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哪吒则用火尖枪当筷子,夹着馅料往皮里塞,速度倒是快,就是每个豆包都带着焦痕,像撒了把火籽。

最后还是唐笙赢了比赛,她包的豆包个个圆润饱满,豆面仙特意在她的豆包上印了个金色印记:这是

最佳包手

的标志,以后来茶馆免费吃豆包。 唐笙刚想道谢,就见黄米童们举着稻壳绳跑来,往她头上戴了个用红豆串成的花环,说是冠军的奖品。

傍晚时分,村民们都来茶馆歇脚,有的捧着粘豆包慢慢啃,有的围着暖炉聊天,还有的教小精怪们包豆包。豆面仙站在柜台后,用豆粉给每个豆包盖章;豆沙灵们穿梭在桌椅间,给客人添上甜茶;黄米童则守在暖炉边,时不时往里面添把豆秸。

唐笙望着这温馨的场景,突然觉得这家茶馆就像个巨大的粘豆包,豆面的朴实、豆沙的香甜、黄米的温暖,全都融在一起,让人心里暖暖的。孙悟空和哪吒还在为谁包的豆包更好吃争论不休,豆面仙和豆沙灵们则在一旁打赌,黄米童们凑着热闹,把稻壳绳抛来抛去,像在跳一支欢快的舞。

夜深了,茶馆的灯还亮着,暖炉的火光透过窗户,在雪地上映出个橘红色的光晕。豆面仙们收拾着桌椅,豆沙灵们盖好陶瓮,黄米童们则往暖炉里添了最后一把豆秸。唐笙知道,这家开在绥化的吃瓜茶馆,会像粘豆包的甜香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寒冬里最温暖的牵挂。

第二天一早,唐笙等人准备继续赶路,精怪们往他们的行囊里塞了满满当当的粘豆包。豆面仙说:这是用新磨的豆面做的,路上饿了就吃。 豆沙灵则往包里塞了罐流心馅:想解馋了就抹点,比糖还甜。 黄米童们最后往唐笙手里塞了把稻壳绳:冷了就把它缠在手上,能保暖。

唐笙回头望了望那家冒着热气的茶馆,心里充满了不舍。她知道,无论走多远,这里的甜香和温暖,都会像粘豆包的粘性一样,牢牢粘在她的心上。而那些可爱的精怪们,也会继续守着这家茶馆,用豆面、豆沙和黄米,温暖每个寒冬里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