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把老黄叫进办公室。
“老黄,对头江镇熟悉吗?”
“熟呀,我妈就是头江镇人,我小时候姥姥带大的,熟门熟路的,镇长,要去办事?我现在就给镇政府打电话。中午呀,去我四舅那饭馆吃鹅王煲,酿豆腐,那可是正宗。”
“你有几个舅舅?”
“我妈他们那年代,家家都有八九个小孩,我有七个舅舅,一个大姨。我妈最小,大舅都已经七十多了,我妈今年不到六十。”
“你说这个鹅王我真还没吃过,要不现在过去,我直到现在,还没吃过一顿雄州特色呢。”
“好呀,我现在就通知一下我四舅,准备一下,等会过去就不用等,直接开吃。”
中午下班后,两人直奔头江镇。张逸有意无意地向老黄打探着他舅舅家的信息。老黄不疑有它,不一会竟让张逸得到意外之喜。
说来倒是无巧不成书,头江镇林姓是大姓,几乎半个镇里的人都姓林,所头江又被称作半林镇,这林姓本是一家,时代久远又加上开枝散叶,林姓发展为头江第一姓,而且都是宗亲,客家人讲究抱团,林姓在头江算是旺族。势力可见一斑。而老黄大舅更是林家有威望的长者,不敢说一挥百应,一挥十应倒是容易做到。张逸做足了功课,倒是信心满满能打好这一仗。
老黄四舅的饭馆就在头江镇镇中,车子刚开进镇里,这路开始不好走,司机躲着路上沆洼开,还是被晃得坐不稳。
“这路况头江镇就不修一修?”
“其实这路呀,是通往青璋山唯一的公路,前几年也就是余泥车通过,开始还有专人洒水打扫,路还好走,今年这车特别多,而且拉得重,许是超载了,把这路压得都烂了,镇里群众不少怨言,特别是路两边开店的,那个不怒,生意都做不成了。向镇政府反映多次,都不了了之。听县政府有人说,这度假区的老板,惹不起,连市长都巴结人家呢,人家老子听说是省里高官。”
“老黄,这里说说就算了。”
“县长,这县里早就传开了,你问问大林,他就是头江镇人,算起来是我老表,是我舅堂兄的儿子。”老黄指着司机。
“小林,这里情况你也门清。”张逸倒是不了解司机小林,这是老黄在司机班找的人,原来俩人是拉得上关系的堂表兄弟。
“县长,我表哥说的我也知道,我家的小卖部就在这条街上,生意确实淡了很多。”司机小林一边费力打着方向一边回答。
几经周折,车终于在一小饭馆门前停下。
车门还没打开,店里就走出一精神爽朗的老人,大概六十左右,满脸红光,稍有点发福。见到下车的张逸,就迎了上来:“叫细狗子说县长要来,我菜早就弄好了,您就是我们雄州的县长,哎呦,长得真好。快,里间请。”
张逸上前握住老人的手:“您老就是四舅吧,听黄科长说您这店味道正宗,忍不住想来尝一下,麻烦您老了。”
“哟,我家细狗子当上科长了?”
“四舅,别老是细狗子细狗子的叫了,县长说是科长那就是。”老黄倒是机灵。
老黄大名黄明先,张逸叫顺了,在别人面前他倒是给老黄个体面,自己的秘书叫个科长,也不落了面不是,看来,寻个机会提个副科也是可以的。
老黄不老,三十大几的,不曾想自己有个大瓜在几个月后被砸中,混了十几年,终于解决了副科级别。
进了包间,张逸找了个人太少,不够热闹,也想了解这条路情况的由头,叫老黄唤了他在家的大舅二舅,小林的父亲,还有几个在街上开铺的林家的堂兄弟过来。表达了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的意愿。
接到邀请的,哪有不愿意的,他们一辈子最接近的官就是村长,村委主任,连镇长都说不上话,何况是县长,那可是县太爷,都丢下生意来到馆子。
都是林氏宗亲,都是熟悉之人,张逸反而成了请客的客人。客家人都人情味十足,热情好客,喝着土炮,抽着雄州产的百顺,聊得热闹,也不拘束。
在席间,大家都意见一致表达了对路况的不满,对度假区的愤怒,以及对镇政府的不作为表示遗憾。
张逸见火侯差不多,问了大家一句:“各位大叔,大伯,如果我有法子帮你们讨回公道,你们可愿意去做?”
“县长官大,您肯定有法子,老黄大舅喝了口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