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质量将相当于一颗小型气态行星。”
“为青龙级旗舰装备,其质量将堪比一颗红矮星。”
“现有‘冥河-II型’反物质能量核心,
即使满负荷运转,其输出功率也远不足以,
驱动对应规模的引力场调节装置,
抵消并控制如此庞大的引力源。”
“初步估算,能源核心至少需要迭代升级三次以上,
才能勉强满足玄级III型的需求。”
星海的报告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刚刚燃起的狂热。
沈渊背着手,在主控室内缓缓踱步。
手指无意识地在虚空中轻点,仿佛在敲击着无形的键盘。
他早就预料到引力场调节会是一个问题,但没想到差距如此巨大。
直接将初跃者模式套用在现役星舰上,此路暂时不通。
他停下脚步,眼神平静地看向星空深处。
“有两个选择。”
他喃喃自语,更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
“第一,建造科幻电影中的固定星门,或者说人造虫洞。”
“利用强相互作用材料,在宇宙中建立稳定的空间锚点,
强行折叠两套星门之间的空间距离,维持长时间的空间通道。”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计算的光芒。
“这个方案,以我目前对引力场和空间规则的理解,完全可以实现。”
“但问题是……星门的尺寸。”
他抬起手,比划了一下。
“目前我们能制造出的最大稳定星门,其有效通过直径,
恐怕也只能允许十艘玄级III型星舰并排通过。”
“而且,空间通道的稳定性要求它们必须排队依次快速穿越。”
“假设一秒能通过十批次,即一百艘星舰。”
他心算速度极快。
“那么,调动一支百万规模的舰队通过星门,
需要耗时……2小时46分钟40秒。”
沈渊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
“距离遥远,比如跨越数十光年,这个时间尚且可以接受。”
“但如果只是十几光年,甚至几光年内的战术机动,这个效率太低了。”
“还不如直接进行曲率航行来得快。”
“固定的星门,对于大规模、高频率的舰队快速投送,意义不大。”
他将第一个方案在心中划上了一个问号。
“那么,第二个选择……”
沈渊的眼神再次亮起,那是找到了新方向的光芒。
“设计专门的空间跃迁引擎!”
“不需要像初跃者这样全身覆盖强相互作用材料。”
“只需要在星舰的特定关键节点,
比如舰首、舰尾、引擎舱等位置,
部署数个由强相互作用材料制成的‘引力场发生器球体’。”
他一边说,一边在光幕上快速勾勒出简略的设计草图。
“每个球体配备一套独立的、小型的引力场调节装置。”
“再通过一套中央协调算法,
精确控制所有球体同步运作,矢量叠加其产生的引力场……”
光幕上,模拟的星舰周围,
数个点位的引力场被激发,如同几只无形的手,
共同协作,将前方的空间“折叠”起来。
“这样,只需要消耗远比全身覆盖少得多的强相互作用材料,
就能实现整艘星舰的空间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