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试验星舰(2 / 2)

底部舰腹平坦宽阔,是反重力引擎的主要作用面。

呈现大面积的能量扩散板或蜂窝状结构。

维修和机库的出入口、大型电磁轨道炮炮口也主要集中于此。

底部中央有一条深凹的通道,用于战机的快速投放。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舰首那巨大的撞角,此刻已经重新合拢。

掩盖了内部恐怖的七联装主炮。

这座主炮的六边棱柱炮管并非完全裸露,而是嵌入在厚重的装甲炮座内。

炮口周围有强化的能量聚焦环和散热结构。

棱柱炮管的六个斜面梯形各是一门大型粒子光束炮。

棱柱的中心则是一门直径达到1500毫米的超大型粒子光束炮。

主炮发射时这七门粒子光束炮便会进行融合聚焦,增加威力与射程。

主炮可进行180度转向。

试验星舰还拥有4座次级主炮——双联装大型粒子光束炮。

其中两座位于舰首主炮后方舰舷两侧,两座位于舰体中部上方两侧。

炮塔基座巨大,可全向旋转。

副炮则有很多。

8门大型粒子光束炮和8门大型脉冲激光炮交错布置在舰体中段和尾段的侧舷装甲带上。

炮管粗壮,炮塔防护严密。

20门中型脉冲激光炮布置在舰体各处凸起的炮塔或嵌入式炮位上。

尤其集中在舰桥、引擎区等关键部位周围,提供点防御。

也许有人问,为啥还会有脉冲激光炮?

脉冲激光炮拥有近乎光速的射速特别适合用于打击快速移动的目标。

除了能量炮外,还有2门大型电磁轨道炮对称布置在舰腹中后部。

炮管极长占了舰体四分之一长度,从舰腹侧下方伸出,炮口对准前方。

炮管周围有复杂的电磁加速线圈和散热系统。

6门中型电磁轨道炮分布在舰体两侧,炮管较短,炮塔转向范围大。

当然,也少不了星际导弹发射舱!

4座64联装大型星际导弹舱位于舰脊中前部和舰体中段两侧。

舱门为巨大的方形或六边形盖板,打开后可见密集的发射管。

8座32联装中型导弹舱分布在舰脊后部、舰体两侧中部及舰腹,舱门尺寸稍小。

24座16联装小型遍布舰体各处,尤其是舰桥基座、引擎舱周围、武器平台间隙等。

舱门为小型蜂窝状或条状开口。

近防系统也拥有64门电磁速射炮,类似现代密集阵但更大更科幻!

密集分布在舰体表面所有关键区域,特别是舰桥、引擎喷口、武器平台、导弹舱附近。

炮塔呈多管旋转式。

还有激光近防矩阵,这是没有炮塔的。

遍布全舰装甲板上的无数小型能量发射节点和透镜。

类似密集的“小圆点”或“小菱形”。

平时隐藏或低功率待机,拦截时瞬间激活形成光网。

4座核聚变脉冲推进器对称布置在舰尾。

每台核聚变脉冲推进器都单独拥有一座热核聚变反应堆。

因为其喷射的粒子正是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粒子流。

由多个蜂巢状喷射口组成,喷口深邃,内部可见能量光芒。

并且喷射口拥有热能回收与尾焰伪装系统。

这艘试验星舰拥有舰桥,位于舰体中部上方,并非巨大玻璃穹顶。

而是被厚重装甲包裹的多层棱台结构,观察窗狭长且带有强化的能量屏障。

后续量产型号将去除舰桥中控室,因为是无人化操控的,没有必要保留舰桥。

整艘试验星舰风格看起来硬朗、实用,且充满压迫感!

巨大的武器平台和密集的炮塔、导弹舱、近防炮台。

赋予其“移动要塞”和“刺猬”般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