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赤鲨号驱逐舰建造完成(1 / 2)

月球基地船坞内,机械臂的正在快速作业忙碌中。

沈渊站在船坞中央观测平台上,目光穿透防护玻璃,牢牢锁定着舰体龙骨上跳动的焊接弧光。

经过二十多个昼夜的连续作业,赤鲨号驱逐舰的主体结构终于宣告完工。

此刻正进入最后的舾装阶段。

首当其冲的是舰体装甲的封装工作。

机械工蚁群如同训练有素的外科医生,用磁悬浮夹具托起一块块三米厚的复合装甲板。

这些由碳纳米管与一号振金以内部蜂窝结构编织而成的复合装甲,表面泛着银灰色的金属光泽。

“注意第三象限的应力传导系数。” 沈渊对着通讯器叮嘱。

“太空环境中可能导致装甲板热膨胀系数失衡。”

星海的投影在肩头闪烁,实时数据如流水般涌现在观测屏上:“一号振金粒子校准程序已激活。

当前装甲板安装精度达纳米级公差标准,误差控制在 ±10n 范围内。”

每块复合装甲板的接缝处都经过纳米级熔融处理,确保在太空中能承受超高温粒子流的冲击。

随着最后一块装甲板嵌入安装完成,赤鲨号的外轮廓终于完整呈现!

长达 388 米的鲨形流线舰体,舰首延伸出一根长达十米锥形撞角,撞角尖正泛着冷冽金属光泽。

沈渊穿着一套紧身的太空服,绕着舰体缓步巡查,目光如炬地审视着每一处细节。

确认装甲板的衔接严丝合缝后,他对着通讯器下达指令:\"准备动力系统吊装。

务必保证推进器的安装角度精确到毫角秒。\"

随着一阵嗡鸣,船坞内的吊装设备开始运转,赤鲨号即将迎来它的\"心脏\"。

动力系统的安装堪称重中之重。

四台大型高能粒子矢量推进器被吊装入舰尾舱室时,整个船坞响起低沉的共鸣。

“主引擎能量耦合度 99.2%。” 星海的沉稳声音适时响起。

“但辅助推进器的姿态调节矩阵检测到月震干扰。

第 17 号引擎的磁稳定器出现 0.01° 偏移,正在进行调整……调整完毕。”

沈渊看着波动的数据流,果断下令:“星海,先暂停!等月震结束了再接着干!”

月震的震颤如潮汐般逐渐平息,沈渊立即重新启动动力系统的安装进程。

推进器的每一处衔接都经过三重检测,当四台推进器终于完美嵌入舰体。

他长舒一口气,目光又转向能源系统的安装区域。

那里,100Gw级冷核聚变装置正等待着被安置入舰体核心,能源系统的集成更显复杂。

吊装装置的机械臂缓缓将100Gw级冷核聚变装置降下,在接近舰体核心预定位置时。

数十组定位激光束交叉锁定,确保装置能完美嵌入。

沈渊紧盯监测屏,看着能源导管与装置接口处的分子焊接进程。

每一丝能量波动他都下令停止,进行仔细调整后再继续。

到了热核聚变反应堆的安置,沈渊更是上场亲自检查热核聚变反应堆的燃料管道。

他手拿着仪器,仔细检查着管道内壁的光滑程度,任何细微的杂质都可能导致聚变反应的不稳定。

当确认燃料管道无瑕疵后,他又反复核对了安全阀门的响应速度。

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毫秒级关闭。

在完成最后一个接口的密封性检测后,沈渊才直起腰,目光投向武器系统安装区。

舰首的双联装粒子光束炮被缓缓推入炮座,800 毫米口径的炮管内部流转着幽蓝的能量光纹。

精密的充能线圈能将夸克级别的能量脉冲压缩至临界点。

沈渊俯身查看炮座与舰体的应力缓冲装置,手指划过减震合金层上细密的蜂巢状纹路。

确保在连续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不会影响舰体结构。

当双联装粒子光束炮完全嵌入舰体后,沈渊立即启动了武器系统的初次充能测试。

幽蓝的能量顺着炮管内部的充能线圈飞速流转,粒子光束炮发出低沉的嗡鸣振动。

仿佛一头即将苏醒的猛兽在蓄势待发。

随后,沈渊停下了充能测试,继续安装其他武器系统。

四门 800 毫米口径高能脉冲激光副炮的安装也不容松懈。

在安装过程中,沈渊不断微调激光副炮炮管内的聚焦透镜。

确保每一束高能脉冲都能精准命中目标。

当四门副炮全部安装完毕,他立即启动了联调测试,没有问题才进行下一个武器系统安装。

安装十二座 300 毫米电磁轨道速射炮和近防激光矩阵时,沈渊没再动手。

他站在旁边紧紧盯着安装过程,眼看着机械臂灵活摆动和一群机械工蚁有条不紊地协同作业。

把速射炮和近防矩阵严丝合缝地安装好。

随后,星海开始检测程序,对每一个旋转轴、每一处能源接口都经过反复核验。

确保在真空与辐射环境下能稳定运行。

模块化导弹舱的安装则展现出极高的工业美学。

36 座导弹舱如同蜂巢般嵌入舰体两侧,每枚星际导弹的弹头都经过特殊钝化处理,确保在非战斗状态下的绝对安全。

沈渊调出武器系统的综合参数界面,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数据间穿梭。

当确认所有武器系统的能源耦合度均达99%以上,他才微微颔首,抬手抹去额角的汗珠。

此刻的赤鲨号,各项武装配置均已达到设计指标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