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审视的目光(1 / 2)

28楼总裁办公室的隔音门沉沉闭合,将19楼项目部的喧嚣彻底隔绝在门外。暮色如墨,从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漫进来,在深灰色羊毛地毯上晕开狭长的光影,恰好将办公桌上的三册档案框成独立的“证据区”——这是周秘书耗时48小时整理的“苏晚职场行为轨迹档案”,封面烫印的【最高密级?仅限总裁查阅】红色印章,在暗光中泛着冷硬的光泽,如同为这场无声的“棋局复盘”划定了不可逾越的边界。

陆寒枭身着炭灰色高定西装,静立在窗前,指尖摩挲着枚墨玉扳指,纹路在指腹下反复碾过。他的目光掠过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那些闪烁的光点在他眼中逐渐重叠——化作苏晚入职73天来,每一个精准落在“关键节点”的“巧合”:应收账款核查时的异常分录标注、驰远方案里的星耀式模型、数据危机中的路径漏洞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点,正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这不是运气,是精心设计的布局。

“陆总,所有轨迹已按时间轴完成交叉验证。”周秘书垂手站在档案旁,语气沉稳如磐石,手中的平板调出动态时间轴,“从苏晚入职第3天接手应收账款核查,到昨日锁定驰远数据漏洞,12项关键工作节点中,有9项存在‘非新人能力范畴’的异常,且全部指向‘陆云深关联业务’——这是刻意筛选的结果,绝非偶然。”

陆寒枭缓缓转身,走到办公桌前,指尖轻触第一册档案的封皮,凉意透过纸张传来。他没有翻开,而是直接看向周秘书,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从应收账款开始,说清楚‘异常’的核心指向。”

“是。”周秘书点开平板上的系统操作记录截图,画面瞬间投射在墙面幕布上,“入职第3天,赵明将积压两年的供应商应收账款交由苏晚,要求3天内完成基础分类。按集团《实习生能力评估模型》,完成该任务需日均处理1200条数据,且需具备6个月以上财务数据处理经验,才能识别‘5%以内的单价偏差’。但苏晚仅用2天8小时便完成,且精准标注出3笔关键异常分录——这3笔分录隐藏在2876条常规记录中,涉及的供应商均为2021年q4陆云深分管项目时的合作方,单条金额偏差恰好控制在‘新手易忽略’的4.8%-4.9%区间,精准规避常规筛查阈值。”

幕布切换至键盘操作热力图,红色高频操作区集中在“异常分录标注”时段。周秘书继续补充:“我们调取了她的键盘输入日志,标注异常时,她的操作速度突然提升75%,且无任何新手常见的‘反复删除’‘公式调试’痕迹——肌肉记忆特征明显,符合‘熟练财务人员’的操作习惯。更关键的是,她标注的3家供应商,后续均被风控部查实存在‘虚增成本’嫌疑,而这些信息,当时仅有赵明与陆云深的核心团队知晓。”

陆寒枭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指尖在档案边缘轻轻敲击,节奏均匀如倒计时:“驰远方案的模型,与星耀资本的关联,证据是否充分?”

“完全呼应。”周秘书翻开第二册档案,调出驰远方案初稿与星耀资本2022年北欧物流并购案报告的对比页,“苏晚方案中‘海外仓分时段阶梯式收益共享模式’,核心参数——12个月合作周期、5%分成提升阈值、违约成本测算公式——与星耀资本北欧并购案使用的模型重合度达92%。该模型是星耀的核心商业机密,仅在内部投资决策会议中使用,从未对外公开。”

他顿了顿,调出评审会录音的心率监测曲线,与苏晚的应答文字稿叠加:“您质询方案灵感时,苏晚称‘来自大学案例课与行业论坛’,但我们核查了国内所有公开物流论坛,未发现类似案例;联系她的大学导师,确认其仅选修过1门《基础物流概论》,成绩为‘合格’,且未参与任何案例分析课程。更关键的是,她回答该问题时,心率波动仅为8次\/分钟,远低于‘临场编造说辞’的正常应激水平(通常>20次\/分钟)——这是提前准备好的说辞,刻意掩盖与星耀的关联。”

陆寒枭拿起方案初稿,指尖停在“动态定价模型”的演算痕迹上——几处潦草的公式涂改,看似“新手失误”,却精准避开了模型的核心逻辑漏洞。他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这些‘失误’很巧妙,既弱化了专业度,又不影响模型可行性。数据危机阶段的路径漏洞,又是如何呼应‘人为设计’的?”

“第三阶段的异常,更指向‘提前知晓信息’。”周秘书翻开第三册档案,调出数据源路径截图,“苏晚发现的‘私有服务器路径错误’,隐藏在17层文件夹目录下,权限设置为‘仅管理员可见’。按常规流程,新人需申请It部门协助开放权限,至少耗时2小时,但苏晚仅用20分钟便定位到错误,且能准确描述‘私有服务器前缀与集团标准路径的差异’——这需要熟悉集团It架构与服务器命名规则,而她入职时仅接受过1小时基础It培训,理论上不可能掌握。”

幕布切换至空仓运输线索的时间轴,红色预警线格外醒目:“更关键的是,她提及的‘2023年q4空仓运输记录’,涉及12次顾氏贸易委托运输,资金最终流向陆云深私人助理控制的海外空壳公司。我们核查驰远调度系统时发现,这些记录已被标记‘24小时后自动删除’——苏晚提出线索的时间,恰好比删除时间提前1小时,精准卡住证据销毁的临界点。若再晚一步,所有痕迹将彻底消失。”

陆寒枭的目光扫过档案中的每一份证据,从异常分录的供应商名单,到星耀模型的参数对比,再到空仓记录的删除倒计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最终汇聚成清晰的逻辑链:“所有‘巧合’,都精准踩在‘陆云深利益网络’‘星耀资本技术逻辑’‘证据销毁窗口期’三个维度上。密集到反常的巧合,本质就是人为设计。”他拿起苏晚的大学成绩单,“物流概论”一栏的“合格”成绩与职场中的专业度形成刺眼反差,“她的‘新人身份’,是刻意打造的伪装。”

“我们已启动深度调查。”周秘书递上补充报告,“苏晚大学期间的3篇‘文学课程作业’,实则是商业案例分析,逻辑框架与星耀资本公开报告高度一致;另外,她曾用临时手机号与星耀海外服务器进行3次加密通讯,每次时长超1小时,通讯时段均与‘陆云深项目关键节点’重合——这不是普通的学生行为,是提前获取信息的信号。”

“星耀资本……”陆寒枭低声重复,指尖在平板上点开星耀创始人“Y”的公开访谈,画面中模糊的侧影与苏晚的轮廓隐隐重合。他拿起手机,拨通加密号码,语气简洁却带着绝对权威:“48小时内确认‘Y’的真实身份,重点排查与‘苏晚’的身份关联;同步监控陆云深、顾明远的加密通讯,确认他们是否已识破苏晚的目的。”

电话那头传来短促的回应:“明白,陆总。”

挂断电话,陆寒枭重新站回窗前,夜色已完全笼罩城市,霓虹灯在他眼中跳跃成复杂的光网。苏晚的身影在他脑海中清晰浮现:新婚夜签署协议时的冷静、应对婆婆刁难时的游刃有余、职场中“收放自如”的能力、面对质询时无懈可击的伪装……这个女人就像一枚精密的棋子,每一步都在规则边缘游走,却始终不暴露真实目的。

“她要的不只是苏家旧案的真相。”陆寒枭指尖轻叩玻璃,声音低沉,“陆云深的利益网络、顾氏的资金流向、驰远的运输漏洞……这些节点串联起来,指向的是陆氏集团内部的权力真空。苏晚,很可能是星耀资本安插的‘破局者’,目标是搅动棋局,寻找控盘机会。”

周秘书沉默片刻,谨慎提出疑问:“陆总,若苏晚确为星耀棋子,是否需立刻终止其工作、限制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