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之搅动金融风云 > 第29章 底牌与“核聚变”项目

第29章 底牌与“核聚变”项目(1 / 2)

与秦风的明争暗斗让陈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个对手不仅资源雄厚,手段老辣,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总能快人一步,精准地卡在关键节点上。搜狐项目的天平正在向秦风倾斜,林枫团队也隐隐有些人心浮动。

“陈总,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王副总忧心忡忡,“秦风那边背景太深,我们硬拼资源,恐怕……”

陈峰站在酒店房间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北京的车水马龙。他当然知道硬拼不是办法,他需要一张能一锤定音的底牌。这张底牌,不能是简单的资金加码,也不能是空泛的愿景描绘。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过滤着前世关于这个时期的所有记忆碎片。突然,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跳了出来——“星环聚变”!一个在1999年看似荒诞不经、被所有主流资本嗤之以鼻的“伪科学”项目,声称在研究什么“惯性约束核聚变能源”,创始人是几个被主流学术界排挤的“疯子”科学家。

在前世,这个项目在几年后因为资金耗尽而解散,团队流散。但就在陈峰重生前的那个时间点,其中一位核心成员的名字,却出现在了一家后来在新型电池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初创公司顾问名单上!当时就有传言,那家公司的技术突破,隐约借鉴了“星环聚变”早期的一些边缘材料研究成果。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陈峰脑中成型!他要投资这个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核聚变”项目!这看似疯狂,但背后的逻辑是:

1. 震撼效应:投资这种超越时代的“科幻”项目,能瞬间将他与秦风这类追逐“成熟模式”的资本区分开来,树立起“真正敢于投资未来、有极致远见”的独特形象。

2. 潜在技术溢出:就算聚变本身失败,其研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边缘技术(比如特殊材料、高能物理模拟、超导应用等),或许能在其他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这就像一场高风险、超高潜在回报的“技术期权”。

3. 吸引真正的顶尖人才:敢于挑战这种终极难题的科学家,往往是真正具有颠覆性思维的天才。投资他们,相当于提前锁定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核弹”。

“王哥,”陈峰转过身,眼中闪烁着近乎疯狂的光芒,“立刻帮我查一个项目,‘星环聚变’,应该就在北京,可能挂靠在某个不起眼的研究所或者干脆是私人实验室。找到它,我要见负责人!”

王副总张大了嘴巴,半天合不拢:“核……核聚变?陈总,您没开玩笑吧?那玩意儿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吗?听说就是个骗经费的……”

“照我说的去做!”陈峰语气不容置疑,“另外,把我们准备投给搜狐的b计划资金,预留一半出来。”

王副总看着陈峰坚定的眼神,知道这不是玩笑,尽管内心一万个不理解,还是硬着头皮去执行了。

寻找“星环聚变”比想象中更难。它没有公开的办公地点,只有一个废弃的工厂仓库地址和几个几乎打不通的电话号码。王副总动用了一切关系,最后才通过一个在科学院看大门的老乡的亲戚,辗转联系上了项目负责人,一个名叫郭永怀(与那位着名力学家同名)的中年男人。

见面地点约在了北五环外一个废弃的农机厂仓库。环境比林枫的出租屋还要糟糕,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和机油的味道。所谓的实验室,就是几台看起来像是从废品站淘来的、经过魔改的旧设备,墙上挂着写满复杂公式的白板。

郭永怀穿着一身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头发凌乱,眼神却如同鹰隼般锐利,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他对陈峰和王副总的到来显得十分冷淡。

“又是来参观‘疯子实验室’的?”郭永怀语气带着自嘲,“看完了就请回吧,我们很忙,没空应付投资人。”

陈峰没有在意他的态度,而是饶有兴致地观察着那些奇形怪状的设备,以及白板上那些他完全看不懂的等离子体物理方程。“郭教授,我不是来参观的,我是来投资的。”

“投资?”郭永怀愣了一下,随即嗤笑,“年轻人,你知道我们在研究什么吗?核聚变!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知道我们被多少所谓的‘专家’和投资人当成骗子吗?”

“我知道。”陈峰平静地回答,“可控核聚变是终极能源,一旦成功,将改写人类文明进程。我也知道你们不被主流认可。但我想问的是,你们自己,还相信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