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星辰与你相约 > 第485章 麦秸IP的远方回响

第485章 麦秸IP的远方回响(2 / 2)

这些数据成了工坊与城市对话的密码。针对年轻租房群体,他们开发了可折叠的麦秸装饰画,方便搬家携带;针对有孩子的家庭,推出“麦秸手作材料包”,里面附上手绘的步骤图和麦场小故事,让城里孩子也能体验编麦秸的乐趣。

“材料包上周卖了120套,”陈阳翻着订单,“有个妈妈发来视频,说孩子编蚂蚱时问‘麦子是长在树上的吗’,她就用我们送的麦秸穗教孩子认农作物,这比书本教得生动多了。”

系统还记录着有趣的“反向订单”:有城里人买了麦秸产品后,托快递寄来都市的种子,说“这是我们这儿的花种,试试在麦场边种能不能活”;有设计师发来新的麦秸文创图纸,说“按你们的手艺改了改,看看能不能做”;甚至有程序员开发了“麦秸手作”小程序,说“免费给你们用,就想让更多人知道乡村手艺”。

张技术员把这些“反向订单”整理成表格:“这哪是买卖,是城里人在用他们的方式跟咱互动呢。”他挑了些适合本地的花种,分给村民种在麦场边,“等花开了,拍照片发回去,告诉他们‘你们的种子在麦香村扎根了’。”

三、回流的目光与新生的希望

远方的回响,慢慢变成了回头的脚步。有上海的设计师带着团队来村里采风,住在村民家里,白天跟着婶子们编麦秸,晚上在麦场边聊创意,说要“把乡村的灵气融进设计里”。

“以前觉得城里人才懂设计,来了才知道,咱编麦秸时的‘错茬法’‘缠绕结’,都是最牛的设计智慧。”设计师拿着速写本,把王大伯编囤底的手法画下来,“这线条比电脑画的有生命力。”

有广州的餐饮老板来考察,想跟豆腐坊、煎饼摊合作,在城里开家“麦香村小馆”,还原乡村的味道。“不用改配方,就按村里的老法子做,”老板尝着李师傅的豆腐说,“现在城里人就馋这口‘土味’,是带着烟火气的真味道。”

甚至有年轻人因为麦秸产品认识了麦香村,专程来村里考察,说想租旧院子开民宿,“就用麦秸、竹编做装饰,让城里人来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

村支书把这些事记在《乡村振兴日志》里:“以前总想着村里的东西怎么卖出去,现在发现,好东西能把远方的目光引回来,这才是更金贵的收获。”他指着村口新修的停车场,“这就是为游客准备的,上个月来了三拨城里人,都是看了麦秸产品找来的。”

王大伯的侄子在外地打工,看到村里的麦秸Ip火了,特意打电话来:“叔,我想回去学编麦秸,听说现在能挣不少钱?”王大伯在电话里骂他“早干啥去了”,挂了电话却偷偷抹了把泪,转身去翻自己编囤的老工具。

夕阳落在“远方墙”上,照片里的都市光影和村里的麦场风光交叠在一起。陈阳在更新数据:“本月订单量1860单,覆盖全国28个省市,新增合作商户3家。”他抬头望了望窗外,麦场的麦秸堆还在,只是不再是等待焚烧的废料,而成了连接乡村与都市的信使。

晚风拂过工坊的木牌,“麦秸工坊”四个字在暮色里轻轻晃动。婶子们收工回家,竹筐里的麦秸半成品闪着微光,像藏着星星。她们不知道自己编的麦秸会飞到哪座城市,但她们知道,手里的麦秸,正把家乡的名字,带到越来越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