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防虫像打仗,瞎打一通,现在有学堂教着,有数据看着,心里有谱了。”李大叔看着诱虫灯,想起去年满地的虫粪,忍不住叹了句,“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懂行了。”
三、秋日里的采收课
秋分前后,学堂的课表换成了“采收与储存”。屏幕上的玉米棒子金灿灿的,旁边的图表分析着最佳采收期:“玉米苞叶发黄、籽粒变硬、指甲掐不动时,淀粉含量最高,亩产比早收三天增加8%。”张技术员拿着个玉米棒子,现场教大伙怎么判断成熟度:“看这乳线,就是籽粒中间的那条线,快消失时就该收了。”
学堂的储藏室里,摆着十几个陶罐和塑料桶,里面装着不同方法储存的小麦。“这个用草木灰拌过,那个抽了真空,咱们对比下哪个不生虫。”张技术员打开一罐,里面的麦粒饱满发亮,“这是用‘三凉三晒’法储存的,就是白天晒、晚上凉,反复三次,水分降到13%以下,能存两年。”
李大叔最关心的是花生储存。他去年的花生霉了不少,今天特意带了样品来。张技术员用水分仪一测:“15%,太高了,得再晒两天,降到12%以下才行。”他给李大叔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各种作物的储存要点:“花生怕潮,得拌点干沙土;红薯怕冻,窖温得保持10c以上……”
陈阳在学堂里搞了场“采收直播”,镜头对着试验田的玉米,他边掰玉米边说:“家人们看,这玉米是按学堂教的‘九黄十收’法采收的,籽粒特别饱满,测了下千粒重350克,比早收的多20克!”直播间里有人问储存方法,他直接把张技术员拉到镜头前:“让咱技术员给讲讲,都是干货!”
四、冬日里的规划课
数九寒冬,学堂里烧着煤炉,暖烘烘的。屏幕上是村里的卫星地图,上面标着不同颜色的地块:“红色:明年种小麦,绿色:种油菜,黄色:休耕养地”。张技术员用激光笔指着地图:“根据土壤检测,这几块地连种了五年玉米,得休耕一年,种点紫云英当绿肥,明年地力能恢复不少。”
村民们围着地图讨论得热火朝天。李大叔想种两亩油菜,却不知道销路。陈阳在旁边说:“我联系了城里的榨油厂,他们要优质油菜籽,只要咱按学堂的标准种,收购价每斤多给两毛,我把合同模板放学堂的共享文件夹里了。”
学堂的“来年规划表”上,每个人都能查到自家地块的建议种植方案。王婶家的地适合种蔬菜,表上写着“春种黄瓜、夏种茄子、秋种白菜,预计收入8000元”,还附了合作社的订单意向。“这表比算命先生还准,连收入都算出来了。”王婶笑着说,当场就在表上签了字,订了黄瓜种子。
墙角的“农技图书馆”里,新添了不少书和光盘。《智能灌溉使用手册》《无人机巡田教程》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旁边的电脑能看远程课程,连省农科院的专家都能在线答疑。“我上周问了草莓灰霉病的事,专家第二天就回了视频,比跑省城方便多了。”陈阳边说边给电脑换了张新光盘,是刚到的《温室大棚管理技术》。
窗外的雪下得正紧,学堂里却暖意融融。张技术员在黑板上写着明年的课表:“正月十五:果树修剪,二月二:春播准备,清明:蔬菜育苗……”李大叔凑过去看,用手指点了点“果树修剪”:“这个我得记着,我家那棵老苹果树,去年没剪,结的果小得很。”
煤炉上的水壶“呜呜”响着,水汽模糊了窗户,映出里面攒动的人影和跳动的屏幕光。这小小的农技学堂,就像冬日里的火种,把知识和盼头,一点点播进了每个人心里,等着来年开春,长出满田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