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新村选址(2 / 2)

看大家差不多到齐了,冯世杰点燃一根烟。抽了一口,烟从他嘴巴里喷出来:“老少爷们,今天叫大家来开个会。就是关于咱们的新村址设在哪里?大家都发表下意思。”

支书冯坚也补充说:“我们的老房子都要推去,这种房子不能住了,丁总帮咱们建新家,每家都有新房子分,按人口来分,这样是最公平公道的分法。”

村头那棵老槐树,盘根错节,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见证着村子的兴衰变迁。今天,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一片空地上,一场关乎王庙村未来命运的群众大会即将在此召开。

支书冯坚,身材敦实,皮肤被岁月和劳作刻画出一道道沟壑,他站在临时搭建的土台上,清了清嗓子,大声喊道:“老少爷们儿,都往这儿凑凑,今儿个可是个大事儿,关系到咱王庙村以后的路咋走!”村民们陆陆续续围拢过来,脸上带着好奇与疑惑。人群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眼神里透着对村子变化的期待;有年轻力壮的后生,交头接耳,猜测着会议的内容;还有妇女们,怀里抱着孩子,脸上写满了担忧。

这时,一个身影走上台来,正是冯世杰。他身形矫健,眼神中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平日里在村里也算有些见识。他拍了拍话筒,“咳咳,大家静一静啊!咱今儿个开会,是因为有个天大的好事儿要跟大伙说。咱村来了个能人,丁总丁大哥,他要带着咱脱贫致富!”台下顿时炸开了锅,“真的假的?”“就咱这穷旮旯,能富起来?”各种质疑声此起彼伏。

冯世杰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大伙先别急,听我慢慢说。丁大哥先给咱指了条路,要建新村。这新村啊,选址可是关键。”说着,他展开一张皱巴巴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个地方。“这第一个地儿,就在村西头,离咱现有的耕地近,以后种地方便。但是呢,地势有点低,一下雨容易积水。”村民冯大爷一听,拄着拐杖站出来,“那可不行,一下雨庄稼都得淹了,这可关乎咱吃饭的事儿!”

冯世杰点了点头,“大爷说得在理。再看看第二个地方,村东头的那片荒地,地势高,排水好,可就是离水源远了点,以后用水怕是个麻烦事儿。”人群中有人附和道:“是啊,没水咋行,庄稼得旱死,人也没法活啊!”

“有自来水,怕啥呢!”刘冰嘟朗了一句,但似乎没人听见。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人群中一个声音响起:“为啥非得在这俩地儿选呢?咱村南头那片坡地咋样?”众人扭头看去,说话的正是村里的退休车工刘大爷。“那片坡地,虽然有点坡度,但是整理一下,既能排水,又离水源不算太远,而且还能空出不少地来搞其他产业。”冯世杰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刘大爷说得有道理啊!大家觉得咋样?”村民们又开始小声议论起来,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这时,一直沉默的冯坚支书开口了:“大伙先别忙着下结论。咱请丁大哥给咱分析分析。”说完,他朝着人群外招了招手。丁元英,这个身形消瘦、眼神深邃的男人,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台来。他看了看台下的村民,缓缓说道:“各位乡亲,建新村是为了咱王庙村能有个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未来。选址确实至关重要,关乎到咱们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村南头的坡地,这个想法不错,但也有困难。整理坡地需要不少人力物力,而且前期可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不过,如果咱们咬牙挺过去,它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

台下的村民们听着丁元英的分析,渐渐安静下来。丁元英接着说:“咱王庙村穷了这么多年,为啥?就是因为咱们一直守着老一套,不敢尝试新东西。这次建新村,就是咱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不管选哪个地方,都有困难,但只要咱们大伙齐心协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丁元英的话,如同重锤,敲在了每个村民的心上。

人群中,一位老大娘站了出来,“丁先生,俺们信你!俺们一辈子都在这穷窝里,不想俺的儿孙还在这受苦。不管有多难,俺们都跟着你干!”老大娘的话,像是点燃了一把火,“对,俺们跟着干!”“拼了!”村民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纷纷表示支持。

冯世杰看着群情激昂的村民,眼眶有些湿润,“好,既然大伙都有这决心,那咱就干!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商量商量怎么干。”于是,在这棵老槐树下,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规划起新村的未来。有人提出可以先组织年轻力壮的劳力去平整坡地,有人说要联系附近的村子,借些工具设备,还有人讨论着如何合理规划新村的布局,哪里建住宅,哪里建工厂。

随着讨论的深入,王庙村的未来仿佛在眼前逐渐清晰起来。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土地上,给每个人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老槐树的枝叶随风摇曳,似乎要驱赶王庙村往日的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