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天生的参谋人才(2 / 2)

王彦道:“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日军的兵员素质大幅下滑。

当初忻口会战时,单个日军士兵的战斗力,至少是我们八陆军的三到五倍。

但如今,他们的单兵战力最多不过我军的两倍。

而我们独立团的战斗力,已经可以与日军比肩甚至有过之!”

旅长与韩副旅长不由自主地点头,这种变化他们也早已察觉。

王彦继续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八陆军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二是日军中那些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被抽调一空,新补充进来的大多是未经战火的新兵,整体作战能力自然下滑。”

旅长皱眉道:“就这一个理由?”

“这只是其中一个依据。”王彦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日军的武器弹药补给速度明显变慢了。”

他接着说道:“1937年时,日军刚打完忻口会战,紧接着就能发动太原会战,同时还与七十多万国军在淞沪地区激战。

那时候的日军,补给几乎可以说是无缝衔接,前线损耗多少,后方立刻补充多少。”

“那现在呢?”

“我只说山西的日军第一军。”

“去年五月,他们在中条山一战后,整整半年时间都只能采取守势,再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

“这次春季扫荡,按惯例应在四月展开。

因为那时正值春耕时节,他们想借此破坏我们的农业生产,切断根据地的物资供应。”

“但实际情况呢?只因我们独立团截了一列日军军列,便使第一军的扫荡行动整整推迟了两个月,直到六月初才勉强发动。”

“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弹药与物资补充速度已大不如前。”

“综合这两点,我可以断定,这将是山西日军最后一次大规模扫荡。

只要我们撑过今年,八陆军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旅长听了,不自觉地又与韩副旅长对视一眼。

王彦对山西局势的判断,竟与八陆军总部的战略预判不谋而合。

总部也有同样的结论——今年将是抗战爆发以来最艰难的一年,但也是黑夜中最接近黎明的时刻。

只要挺过去,局势就会迎来转机。

道理虽简单,但能从中抽丝剥茧、条理清晰地分析出来,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极强的逻辑能力。

王彦,的确是个天生的参谋人才。

只可惜,这个小子偏偏不愿安分地当个参谋。

“分析得很精彩,你对山西局势的把握很到位!”旅长忍不住夸了一句,随即又问,“那你再说说,眼前这关,我们386旅该如何应对?”

王彦反问:“旅长您最想要的是什么?”

……

旅长沉声道:“我要完成总部首掌的指示,甩开日军第37师团,向或州转移,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王彦点头道:“其实这事不难。”

“不难?”旅长一愣。

“确实不难。”王彦笑了笑,“筱冢义男设下的圈套虽然阴险,可一旦被我们提前察觉,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要化解,其实方法很简单。”

“说得轻巧。”程团长插话道,“怎么化解?”

“只需调动日军就行。”王彦道。

“怎么调?”韩副旅长皱眉,“我们现在带着不少辎重和重装备,行军速度未必比日军快。”

“是啊。”程团长也附和道,“别最后日军没动,我们先累趴下了。”

“不可能。”王彦说道,“要调动日军,并不需要386旅的全部主力。

只要一个团配上重火力,做出攻打太原的姿态,就能达到目的。”

“你说啥?!”

“进攻太原?!”

程团长和韩副旅长几乎同时惊呼出声。

李云龙也忍不住看了王彦一眼。

妈的,这想法太刺激了!

旅长开口道:“你是说,让你们独立团假扮386旅主力,假装要攻太原?”

“没错。”王彦点头,“不过人数可以虚张声势,但重装备是关键,毕竟日军有空中侦察,不容易糊弄。

所以最好能把旅部的炮兵营也暂时划给我们独立团指挥。”

“这样一来,就更有说服力了,筱冢义男肯定会上当。”

旅长眉头一皱,李云龙却差点笑出声。

他娘的,王参谋你真行,这是要替老子报仇啊!

王彦继续说道:“只要我们把第37师团引开,386旅主力就能顺利向西转移,去或州恢复那里的抗日根据地。”

旅长问:“那你们独立团怎么脱身?”

“旅长,这就不劳您费心了。”李云龙抢着说,“我们有办法。”

旅长和韩副旅长对视一眼,说实话,他们确实有些动心了。

要是能用一个炮兵营的装备,换来386旅主力的安然脱险,那这笔买卖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