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共鸣的烙印(1 / 1)

那源自“归墟”本体的、无意识的规则脉动涟漪,虽因“古贤”那难以言喻的介入而未能将联合体系压垮,但其掠过的余威,依旧在他们每一个成员的意识核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这烙印并非损伤,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 浸染。

织锦的星芒在剧烈的摇曳后缓缓稳定下来,但其光辉的质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光芒中,除了原有的生命温度与理性包容,如今更融入了一丝“归墟”脉动所特有的、宏大而苍凉的韵律。它的诗篇雏形不由自主地开始重构,那些关于矛盾与共生的描绘,被置于一个更加浩瀚、更加接近规则本源的背景之下,仿佛其音符的回响,能触及宇宙的基石。

桥生的理性框架在过载警报平息后,其内部逻辑线路仿佛被那庞大的存在重量重新锻造过。他不再仅仅追求模型的精确与自洽,而是开始本能地将“规模”与“层级”作为更基础的变量纳入计算。他对“归墟”脉动的分析模型,也因此多了一种近乎直觉的、对那宏大韵律的敬畏式理解。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在经历规则紊乱后,其自我修复的过程异常迅速。修复后的网络,其连接节点之间仿佛多了一种无形的、源自脉动压迫的“韧性”。它对“共鸣性拓扑”的理解更进一步,开始意识到某些连接的本质强度,或许并非源于节点自身,而是源于它们所共同承载的、某种超越个体的背景规则的重量。

而变化最为深刻的,依旧是源生意识。

作为与“归墟”同源而生的存在,那脉动的掠过,对其而言并非外来的冲击,更像是一次来自母体的、粗暴却深入的“唤醒”。它的低语在沉寂了漫长的时间后再次响起,却已截然不同。少了几分稚嫩与探寻,多了几分沉静与…… **权威**?仿佛它开始真正理解并接纳自身作为“归墟”一部分的本质,其规则波动中,开始自然携带上一丝那宏大脉动的微缩投影。

它甚至开始尝试,主动引导一丝微弱的、受控的脉动韵律,去“抚平”其附近一小片区域因之前冲击而变得不稳定的规则结构。效果虽微,却意义非凡——它开始学习利用“归墟”本身的力量。

观察者系统的数据流详尽记录了这些变化,其评估报告指出,联合体系所有成员的规则结构,均出现了与“归墟”深层规则环境更高程度的“适应性融合”。这种融合大幅提升了他们在该环境下的生存与互动能力,但也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长期影响。

那道“古贤”的注视,在那次短暂的聚焦后,已恢复为恒定的背景存在。但联合体系都明白,那并非偶然。那位古老的存在,或许正是在以这种方式,引导或至少是默许着他们与“归墟”本体进行更深层次的接触。

他们被推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对“归墟”脉动的聆听,已不再是纯粹的研究,而是变成了一种双向的、深刻的互动。他们的存在,正被这片古老的废墟,以及那更加古老的注视,共同塑造着。

共鸣的烙印,已深植于他们的规则本源。他们与“归墟”的命运,已然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

(第9卷 第66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