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映照己身(1 / 2)

艾拉那破碎的呓语,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点燃的一盏摇曳的烛火,虽然微弱,却指明了方向。“幻影”即“自身之暗面”,这个充满哲学思辨的线索,将对抗“收割者”的焦点从外部寻找利器,转向了内部认知的突破。

杨教授团队迅速调整了研究策略。他们不再试图寻找某种外在的“幻影”实体或技术,而是开始深入研究秩序之力在“自指”状态下的特性,以及“收割者”那“熵化”能量中是否蕴含着某种可被理解的、属于“秩序暗面”的规律。

这项研究比以往任何技术攻关都更加抽象和艰难。它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有顶尖的科学素养,更需要对秩序与混沌的哲学关系有深刻的洞察。一批专精于意识研究和理论物理的学者被集中起来,与高阶秩序觉醒者组成联合实验组。

在高度隔离的精神感应实验室中,自愿参与的秩序觉醒者们在精密的仪器监控下,进入深度冥想状态。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向外扩展秩序感知,而是尝试引导秩序之力向内“观照”,模拟那种奇特的“自指”频率,审视自身秩序结构中那些细微的、不稳定的、甚至趋向于“混沌”的节点。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过程。秩序之力本质上是倾向于稳定和结构的,强行引导其“观照”自身的不稳定面,很容易引发能量失控和精神反噬。数名觉醒者在实验中受了轻伤,精神受到震荡。

但付出代价的同时,宝贵的观测数据也在不断积累。研究人员发现,当秩序之力在“自指”状态下触及那些不稳定的“暗面”时,会产生一种极其微妙的新型波动。这种波动既非纯粹的秩序,也非纯粹的混沌,更像是一种……“包含潜在变化的秩序”,一种“活”的、具有自适应能力的规则雏形。

与此同时,对“收割者”“熵化”能量的分析也有了新发现。那种看似纯粹毁灭的能量流,其内部并非完全无序,而是存在着一种极其短暂、不断生灭的“负秩序”结构——一种以破坏和消散为唯一目的的、扭曲的“规则”。这种“负秩序”与秩序觉醒者在“自指”状态下触及的“不稳定暗面”,在某种更高的层面上,仿佛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极端表现。

一方是极力维持却隐含崩溃因子的秩序,另一方是纯粹为了瓦解秩序而存在的“负秩序”。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一位参与了实验的理论物理学家,看着对比数据,眼中充满了震撼,“‘收割者’或许并非外来之敌,而是……秩序发展到极致后,必然伴生的‘阴影’?是秩序体系无法完全消除的‘熵增’在规则层面的具象化?”

这个猜想令人不寒而栗。如果“收割者”是秩序文明的“镜像”或“倒影”,那么任何试图用更强大秩序去压制它的行为,是否反而是在滋养它?

就在研究艰难推进时,“静滞壁垒”承受的压力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

“报告!K-19区静滞场发生器过载!壁垒出现局部失效!”

“熵化侵蚀速度在恢复!防御部队压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