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交织的轨迹(1 / 2)

“方舟堡垒”内部,因“星火号”传来的微弱积极信号而悄然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暗流。希望如同石缝中挣扎出的嫩芽,虽然渺小,却顽强地改变着内部的氛围。工作的节奏依旧紧张,但那份沉甸甸的绝望,似乎被注入了一丝名为“期待”的韧性。

杨教授团队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倾斜。对“星火号”的被动监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录异常,而是开始尝试构建预测模型,分析那短暂空间涟漪与质量波动的内在规律,试图捕捉下一次“活跃期”。同时,对王超信息包的研究也转向了“外部特征关联分析”,希望能从“星火号”内部的微妙变化中,找到触动那“意志印记”的蛛丝马迹。

而老周则带着一股狠劲,扎进了对“潜行者”战斗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战术推演中。他拉着舰队指挥官和武器专家,反复观看“追猎者-3”被抹除的瞬间,分析“不屈号”主炮那次成功干扰的每一个细节。

“看见没?秩序之力不是用来硬砸的!”他在战术模拟舱中,对着虚拟的“潜行者”影像指手画脚,唾沫横飞,“得像用针扎穴位!找准它们系统运转的关键节点,在它们凝聚那种‘删除’攻击或者维持数据护盾的瞬间,用秩序频率进行短促、高强度的干扰!打断它们的‘施法’!”

在他的高压督促下,“深空卫士”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反“潜行者”训练。小型舰艇编队练习高速、无规律的机动,以规避可能的锁定;装备了试验型秩序干扰器的单位,则反复演练在极限距离和时间内,进行精准的秩序脉冲发射。虽然成功率依旧不高,且对操作者的精神和舰船能源都是巨大负担,但至少,他们不再是只能被动挨打。

就在堡垒为内外的挑战而全力运转时,一份来自外围巡逻舰队的紧急报告,再次拉响了警报。

并非遭遇了“潜行者”的直接攻击,而是发现了一处刚刚被“清理”过的现场——一个位于偏远小行星带的、非官方的矿业勘探前哨站。整个前哨站如同被橡皮擦抹去,没有爆炸痕迹,没有能量残留,只有空荡荡的、仿佛被某种力量精心“修剪”过的小行星表面,以及空间中残留的、与“潜行者”攻击后类似的、极淡的信息熵异常。

“它们在扩大清扫范围……”李娜看着报告,眼神冰冷,“连这种非官方的、不起眼的前哨都不放过。它们在系统地消除这片星域内所有人类的‘存在痕迹’。”

这是一种比直接攻击堡垒更令人毛骨悚然的策略。它在无声地宣告:任何不属于“观察者”定义下“秩序”的存在,都是需要被清除的冗余。

“不能再让它们这么肆无忌惮地‘打扫卫生’了!”老周怒气冲冲,“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或者至少,打断它们的清扫节奏!”

李娜没有立刻同意。主动出击风险极高,尤其是在对方拥有“潜行者”这种诡异单位的情况下。但被动防御,确实只能眼睁睁看着己方的活动空间被一点点压缩。

就在她权衡利弊时,杨教授那边传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可能与破局相关的发现。

“我们对比了近期所有‘星火号’内部异常活动的数据,以及那份无法破解的信息包的外部波动特征,”杨教授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弱的……**共振点**!”

“共振点?”

“是的!虽然信息包本身纹丝不动,但其外部包裹的、由舰长意志形成的加密场,其波动频率,与‘星火号’核心在产生空间涟漪时的某种背景‘嗡鸣’,存在高度同步的瞬间!虽然每次同步都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但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