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瓶颈与抉择(1 / 2)

第三百六十九章 瓶颈与抉择

星图的低语指明了方向,但通往方向的道路却布满了荆棘。“方舟计划”的核心研究团队在杨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对空间规则理论的疯狂攻关。

大量算力被投入,复杂的数学模型在黑板上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实验室里堆满了写满演算过程的稿纸,气氛紧张得如同绷紧的弓弦。

然而,进展却微乎其微。

人类现有的物理学框架,在“规则层面引力”和“空间褶皱跳跃”这种近乎神话的概念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就像要求一个刚刚学会使用石器的原始人,去理解并制造一台曲率引擎。缺乏关键的、超越时代的基础理论,所有的推演都如同在流沙上筑塔,进行到一定程度便轰然倒塌。

“不行,还是不行!”一个年轻的研究员烦躁地揉着乱糟糟的头发,将又一张写满复杂公式的稿纸揉成一团,“我们连描述那种‘规则引力’的数学工具都没有!现有的广义相对论在那种尺度和层面上完全不适用!”

“能量!就算理论上可行,驱动这种空间跳跃所需的能量从哪里来?把整个珊瑚城拆了当电池恐怕都不够!”另一个负责能源模块的工程师看着模拟数据,脸色发白。

挫败感在团队中蔓延。这不是努力与否的问题,而是认知层次的绝对鸿沟。

王超默默关注着研究的困境,心中同样焦急。他能通过六棱柱模糊地感知到那种“规则引力”的存在,甚至能模仿星图的“韵律”引动一丝微不可查的空间涟漪,但如何将这种模糊的感知转化为可供理解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却是一道天堑。

与此同时,珊瑚城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问题也开始凸显。为了支持“方舟计划”和城市防御的全面升级,能源、稀有金属、乃至食物和纯净水的储备,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下降。老周已经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提出资源预警,要求压缩非必要开支。

矛盾开始出现,一些不明真相的中层管理者 对资源向几个“看不见成果”的秘密项目倾斜表达了不满,认为应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眼前看得见的防御建设和民生改善上。

无形的压力从科研和资源两个方向同时挤压而来。

这天夜里,王超再次来到观测平台。他手中握着六棱柱,意识尝试着连接那幅动态星图,感受着那个遥远坐标节点传来的、微弱却持续的“规则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