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说:“照你这么说,其实我也跟你差不多。”
黛玉回应道:“你怎么能跟我比呢?你有母亲,有哥哥,这里还有自家的店铺和田产,家里房子田地一样不少。你不过是看在亲戚的情面上,白住在这里,大小事情都不用花他们一分钱,想走就走。而我呢,一无所有,吃穿用度,哪怕是一根草一张纸,都得跟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些下人哪有不嫌弃我的?”
宝钗笑着回答:“将来也不过就是多准备一副嫁妆的事,现在也用不着发愁这个。”
黛玉听了,不禁红了脸,笑着说:“人家把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恼告诉你,你却拿我开玩笑。”
宝钗笑道:“虽然是开玩笑,但也是真话。你放心,只要我在这里一天,就陪你解闷一天。你有什么委屈烦恼,尽管告诉我,我能帮忙解的,自然尽力帮你解一天。我虽然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他靠不住,我母亲的情况也就比你母亲稍微好点。咱们也算是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做‘司马牛之叹’?(注:这是源自《论语·颜渊》的典故,指因孤独无依而产生的哀叹)你刚才说的也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明天回家跟妈妈说一声,说不定我们家还有,给你送几两银子来,每天让丫头们熬了药,这样既省钱,又不会兴师动众。”
黛玉连忙笑道:“东西是小事,难得的是你这份情谊!”
宝钗说:“这有什么值得挂在嘴上的!我只怕在每个人面前照应不周罢了。只怕你烦了,那我先走了。”
黛玉说:“晚上再来,和我说说话。”
宝钗答应着便离开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在这里,黛玉勉强喝了两口稀粥,仍旧斜倚在床上休息。
不料,未到日落时分,天色竟忽然发生了变化,细雨绵绵不绝地洒落下来。秋雨绵绵,时阴时晴难以捉摸,天色逐渐暗淡,最终变得阴沉漆黑。加之雨点敲打在竹枝上,更添了几分凄清与寒意。
黛玉明白宝钗此刻不会来访,便在昏黄的灯光下随手拿起一本书来翻阅,那是一本《乐府杂稿》,里面收录了《秋闺怨》《别离怨》等诗词。黛玉心中不禁有所触动,情感难以抑制,便化作文字,创作了一首《代别离》,模仿《春江花月夜》的风格,并将这首词命名为《秋窗风雨夕》。词的内容是: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大意为:
秋天的花朵显得黯淡无光,秋草也已枯黄,秋夜里的灯光昏暗,拉长了秋夜的寂寥。
已感到秋意透窗而入,无休无止,又怎能忍受风雨交加更添这凄凉之境!
那助纣为虐的秋风秋雨为何来得如此迅猛,猛然间惊醒了我在秋日窗边那绿色的梦境。
怀揣着满腔的秋绪,不忍心就这样睡去,只好独自移步到秋日的屏风旁,点燃那摇曳不定的烛火。
烛光摇摇晃晃,在短小的灯檠上燃烧,它牵动着愁绪,映照着怨恨,触动了离别的情感。
哪家的秋院没有风儿的侵入?哪处的秋窗没有雨声的敲打?
丝绸被褥抵挡不住秋风的强劲,漏壶的声音催促着秋雨更加急促。
整夜连绵不断的风声雨声,细密又急促,仿佛在灯前陪伴着离人一同哭泣。
寒气笼罩的小院愈发显得萧条,稀疏的竹子与空荡的窗户间不时传来滴落的水声。
不知何时这风雨才能停歇,它已经让我的泪水打湿了窗纱。
放下刚吟完诗的笔,正准备就寝时,丫鬟进来通报:“宝二爷到了。”
话音未落,宝玉已出现在眼前,他头上戴着宽大的竹笠,身上披着蓑衣。
黛玉见状,不禁哑然失笑,打趣道:“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渔翁啊!”
宝玉连忙关切地问:“今天感觉好些了吗?药吃了吗?一整天吃了多少东西?”边说边摘下竹笠,脱下蓑衣,随后一手擎起灯,另一手遮住灯光,照亮黛玉的脸庞,眯着眼睛,仔细端详了一番,笑道:“看来今天气色确实好多了。”
黛玉见宝玉脱下蓑衣后,里面仅着一件半旧的红绫短上衣,腰间系着绿色的汗巾,膝盖以下则露出绣有花朵的油绿绸裤,脚踏一双绣金线的棉纱袜,配着绣有蝴蝶落花图案的鞋子。
黛玉好奇地问:“头上怕雨淋,可这脚下的鞋子袜子难道是不怕雨的?怎么这么干净。”
宝玉笑着回答:“我这套装备是齐全的,刚才还穿了一双棠木屐,进来时就脱在门廊上了。”
黛玉又仔细观察那蓑衣和斗笠,发现它们并非市面上常见的货色,做工极为精细轻巧,便问:“这是用什么草编的啊?难怪穿上后不像刺猬那样扎人。”
宝玉说:“这三样都是北静王赠送的。他空闲时或下雨时,在家也会这样穿戴。你要是喜欢,我也弄一套送给你。其他的就算了,唯独这斗笠特别有趣,是可以活动的。上面的顶盖可以取下,冬天下雪时,戴上帽子,抽掉竹撑子,取下顶盖,就只剩下一个圈。下雪天,男女都可以戴,我送你一顶,冬天赏雪时用。”
黛玉笑道:“我才不要呢,戴上那个,不就成了画里或戏台上的渔婆子了。”话一出口,她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与之前调侃宝玉的话连在了一起,后悔莫及,羞得满脸通红,连忙趴在桌上不停地咳嗽起来。
宝玉并未特别注意,只见桌上有首诗,便拿起来仔细阅读了一遍,忍不住连声称赞。
黛玉听见后,连忙起身抢过诗稿,靠近灯火将其烧毁了。
宝玉笑道:“我已经背下来了,烧掉也没关系。”
黛玉说:“我也感觉好多了,谢谢你一天来好几次看我,连下雨都不例外。现在夜深了,我该休息了,你还是请回吧,明天再来。”
宝玉闻言,伸手从怀里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金表,看了一眼,指针已指向戌末亥初之时(快到晚上九点了),急忙又揣回怀里,说道:“确实该休息了,又打扰你半天。”
说着,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准备离开,却又转身回来问道:“你想吃点什么?告诉我,我明天一早就去回禀老太太,总比那些婆子们说得清楚。”
黛玉笑道:“等我晚上想到了,明早再告诉你。你听,雨下得更大了,快去吧。有人跟着你吗?”
两个婆子应道:“有人,外面拿着伞,还点着灯笼呢。”
黛玉笑道:“这样的天气还点灯笼?”
宝玉说:“没关系,是明瓦的灯笼,不怕雨。”
这时,从蘅芜苑来了一位老婆婆,也撑着伞,提着灯笼,送来了一大包上等的燕窝,还有一小包洁白的梅花香片糖和雪花状的洋糖。她说:“这比外面买的要好得多。我们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吃完了再给您送来’。”
黛玉回答:“真是麻烦您了。”并让她在外面坐下喝杯茶。
老婆婆笑着说:“茶就不喝了,我还有事儿要忙呢。”
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现在天气又凉,夜晚又长,更应该组织个夜间聚会,痛痛快快地玩两把牌。”
老婆婆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可沾了不少光。反正每天晚上各处都有几个值夜班的人,误了打更也不好,不如组织个夜局,既守了更,又解了闷。今天轮到我当头家,现在园门已经关了,就该上场了。”
黛玉听了,笑道:“难为你了。耽误了你发财,还冒着雨送来。”
于是命人给了她几百钱,让她打些酒喝,去去身上的寒气。那老婆婆笑着说:“又让姑娘破费买酒给我喝。”说着,给黛玉磕了一个头,到外面接了钱,打着伞就走了。
紫鹃收拾好燕窝后,便移灯并放下窗帘,侍候林黛玉躺下休息。林黛玉躺在枕头上,心中感激着宝钗,一时之间又羡慕她有母亲和兄弟;同时,她也想到虽然平日里与贾宝玉关系和睦,但终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难以言说的隔阂。
这时,她听到窗外竹叶和枯枝上,雨水淅淅沥沥地落下,清冷的寒意穿透帘幕,不由得又流下了眼泪。直到将近四更天时,她才渐渐入睡。暂且没有什么事情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