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1 / 2)

题曰:朝叩富儿门,富儿犹未足。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大意为:清晨时分我去敲打富人的家门,富人却依然觉得不满足。尽管他没有用千金来酬谢我,但在我眼中,他的行为比起那些冷漠无情的亲人还要可贵!

却说秦可卿听到宝玉在梦中呼唤她的小名,心里自然感到疑惑,但又不好意思详细询问。

这时,宝玉仍处于一种迷迷糊糊、心神不定的状态。众人连忙端上桂圆汤,宝玉喝了两口后,便起身整理衣物。袭人帮他系裤带时,手不经意间触碰到他的大腿,感觉到一片冰凉湿润,吓得立刻缩回了手,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宝玉脸红了起来,轻轻捏了一下袭人的手。袭人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对男女之事也渐渐有所了解。看到宝玉这副模样,她心里已经猜到了一半,自己也不禁羞红了脸,不敢再继续追问。袭人帮他整理好衣服后,两人便一同前往贾母那里。晚饭后,他们又回到了这边。

袭人见四周无其他奶妈和丫鬟在场,赶忙从别处取出一件贴身衣物,替宝玉换上。宝玉满脸羞涩地恳求道:“好姐姐,千万别跟别人说,这太重要了!”

袭人带着笑意,脸上也泛起红晕,问道:“你梦到了什么故事?怎么会弄出这些东西来?”

宝玉回答道:“说来话长。”

接着,他便详细地向袭人讲述了梦中的经历。当说到警幻仙子传授的云雨之情时,袭人害羞得用手遮住脸,伏在桌子上笑个不停。宝玉一向喜欢袭人的温柔妩媚,于是强行拉着她一起体验警幻仙子所教导的云雨之事。

袭人心里明白,贾母已经默许自己归属宝玉,所以此刻这样做也不算违背礼数,于是就和宝玉悄悄地尝试了一番,幸好没有被其他人撞见。

从此以后,宝玉对待袭人更加特别,而袭人照顾宝玉也更加尽心尽力。暂且就说到这里。

在荣府这一大家子中,人数虽不算庞大,但上上下下加起来也有三四百人;日常琐事虽不至于繁多,却也每天都有一二十件,纷繁复杂得像一团乱麻,难以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来作为开端。我正琢磨着该从哪件事、哪个人开始写起才最为恰当,这时,仿佛是机缘巧合,从千里之外,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户人家,因为与荣府有那么一点点关联,这天正往荣府赶来。于是,我就决定从这个小户人家讲起,这样反而让故事的脉络清晰了起来。

你想知道这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着怎样的联系?

各位读者,如果你们觉得这样的开头太过琐碎平庸,那就请立刻放下这本书,去寻找更吸引你们的佳作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的故事还能勉强解个闷,那就请听我慢慢道来。(编者注:以上这些都是原作者的话)

刚才提到的这个小户人家姓王,是本地人,他们家祖上曾在北京担任过一个小官职,早年与王熙凤(注:下称凤姐)的祖母王夫人的父亲有过交情。因为贪图王家的权势地位,两家便认了亲戚,王家的那位祖先被当作侄儿接纳。

那时,只有王夫人的长兄——也就是凤姐的父亲,以及王夫人自己,因为都在京城,所以知道有这么一门远亲,其他家族成员都不清楚这层关系。现在,王家的那位祖先已经去世,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王成。

由于家境衰败,王成只好搬回城外原来的乡下居住。不久,王成也因病去世,留下他的儿子,小名叫狗儿。狗儿又生了一个儿子,小名叫板儿;他的正妻刘氏,则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青儿。这一家四口,仍然以务农为生。

由于狗儿白天还要做些别的营生,刘氏又要负责家务杂事,所以青儿和板儿两个孩子就没人照看。于是狗儿就把他的岳母刘姥姥接来一起生活。

刘姥姥是个历经几代的老寡妇,膝下没有儿女,仅靠两亩薄田维持生计。现在女婿接她来养活,她自然是乐意的,于是便全心全意地帮助女儿女婿过日子。

那年深秋初冬时节,天气渐渐转寒,家中过冬的准备还未做好,狗儿心中不免烦躁忧虑,于是喝了几杯闷酒,在家里无端找茬生气,刘氏也不敢与他争辩。

见此情景,刘姥姥实在看不下去,便劝说道:“女婿啊,你别怪我多嘴。咱们乡下人,哪个不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有多大能耐就吃多少饭。你小时候,仗着祖宗的福荫,吃喝不愁,所以现在才管不住自己。有钱时就大手大脚,没钱了就乱发脾气,这哪里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虽说咱们现在住在城外,但终究还是在皇上的地界里。这长安城里,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只可惜没人懂得去把握罢了。你在家里发脾气也是无济于事。”

狗儿一听这话,就急了:“您老就会在家瞎扯,难道让我去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不成?”

刘姥姥说:“谁说让你去偷了!我的意思是大家得一起想办法筹划筹划,不然,那钱财难道会自己长腿跑到咱们家来吗?”

狗儿冷笑一声:“要是有办法,还用等到现在?我又没有当官的亲戚,也没有做官的朋友,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就算有,他们也未必会搭理咱们呢!”

刘姥姥说:“事情并不全然如此。计划在于我们人怎么做,但成功与否还得看天意。只要我们尽力去谋划,再加上菩萨的保佑,说不定真能找到一些机会呢。我倒有个想法,或许能给你们带来机会。想当年,你们和金陵王家可是有过亲戚关系的,二十年前他们对你们还挺看重的。现在嘛,可能是你们自视清高,不肯去巴结他们,这才渐渐疏远了。记得我和我女儿以前还去拜访过一次。他们家的二小姐,真是个爽快人,待人接物一点架子都没有。她现在可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了。听说上了年纪之后,更加慈悲为怀,特别怜悯穷人、尊敬老人,还热衷于斋僧布道、施舍钱财。虽然王家现在升官到外地任职了,但那位二姑太太或许还记得咱们。你何不试着去走动走动,说不定她念及旧情,能给咱们一些好处呢。万一她稍微发点善心,帮咱们一把,那咱们可就受益匪浅了!”

一旁的刘氏插话道:“您说得虽在理,可咱们这副模样,怎么好意思上门呢?先不说他们家里的下人愿不愿意给我们通报,万一被拒之门外,那得多难堪啊!”

狗儿听到妻子如此说,心里不禁有些动摇。接着,他又听到妻子说了一番话,便笑着接话说:“姥姥你既然这么说了,况且当年你见过这位姑太太一次,你明天就去一趟,先试试风头再说。”

刘姥姥犹豫道:“哎哟,我老了,能有什么用?这家的家人又不认识我,我去也是白去。”

狗儿笑道:“不用担心,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可以带着外孙子小板儿一起去找陪房周瑞。你知道吗,周瑞和我父亲曾经一起处理过一件事,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好。”

刘姥姥也表示理解:“我知道他的。只是很久没走动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不过事到如今也顾不得了。你又是男人,又是这副模样,自然去不了。我们年轻媳妇子也不好意思抛头露面,还是我豁出去这张老脸去碰一碰。如果真有好处,对我们大家都有益。就算没有银子来,我也能去公府侯门见见世面,这一生也不算白过了。”

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当晚就商量好了计划。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刘姥姥就起床梳洗打扮了一番,还特地叮嘱了小孙子板儿几句。板儿不过五六岁大,什么都不懂,一听说要进城玩,高兴得连连点头答应。

随后,刘姥姥带着板儿进了城,一路找到了宁荣街。到了荣国府大门前,只见门前轿马车辆络绎不绝,刘姥姥心里有些发憷,不敢贸然上前。她先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又嘱咐了板儿几句,这才小心翼翼地走到角门边。

只见几个挺胸凸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子上闲聊。刘姥姥硬着头皮凑上前去,赔笑道:“各位大爷吉祥!”

那些人打量了她一番,问她从哪里来。刘姥姥满脸堆笑地说:“我是来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麻烦您哪位大爷帮我通传一声。”

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不睬,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你到那边墙角等着去吧,一会儿他们家会有人出来的。”

这时,其中一位年长的人道:“别耽误人家的事,也别戏弄人家。”

于是转向刘姥姥说:“周大爷已经去南边了,不过他住在后街一带,他娘子在家。你要找的话,就从这边绕到后街,去后门问问就行了。”

刘姥姥听后连忙道谢,随后拉着板儿,绕到了后门。一到那里,就看到门前摆着好些做小买卖的担子,有的卖吃的,有的卖玩具,二三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吵吵闹闹地玩耍。

刘姥姥拉住其中一个孩子问道:“小伙子,我问一下,这里有个周大娘在家吗?”

孩子回答说:“哪个周大娘呀?我们这里有三个周大娘呢,还有两个周奶奶,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行业的?”

刘姥姥解释说:“是太太的陪嫁丫鬟周瑞家的。”

孩子说:“哦,那这个好办,你跟我来。”

说完,蹦蹦跳跳地领着刘姥姥进了后门,来到一个院子墙边,指着说:“这就是她家。”

接着又大声喊道:“周大妈,有位老奶奶来找您,我把她带来了。”

周瑞家的(注:“周瑞家的”就是指周瑞的妻子,古时候女人很多无名,只能这样代指)在里面听到动静,连忙迎了出来,询问是哪位来访。

刘姥姥赶紧迎上前去,笑道:“哟,周嫂子啊,你好!”

周瑞家的仔细辨认了一会儿,这才笑道:“刘姥姥,你好啊!你说说,这才几年功夫,我竟然给忘了。快请进家里坐吧。”

刘姥姥一边往里走,一边笑着说:“您真是贵人多忘事,哪里还记得我们这些小人物呢。”

说着,两人来到了屋里。周瑞家的吩咐雇来的小丫头倒上茶来,两人边喝边聊。

周瑞家的问起板儿都长这么大了,又问了一些分别后的日常琐事,接着问刘姥姥:“今天是路过这里,还是特意前来的?”

刘姥姥回答道:“原本是特意来瞧瞧你的,二来也想向姑太太请个安。如果方便的话,能让我见一见就更好了;如果不行,就劳烦你代为转达我的心意吧。”

周瑞家的听完刘姥姥的话,心中已隐约猜到了几分她的来意。

想当年,她丈夫周瑞在购买田地时,多亏了狗儿的帮忙,如今看到刘姥姥这样前来,她心里实在难以拒绝;再者,她也想借此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身份和面子。听到刘姥姥这么说,周瑞家的便笑着说道:“姥姥,你放心!你大老远地诚心诚意地来了,哪有不让你见到真佛的道理?按理说,接待宾客、回话传信这些事并不归我管。我们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男人们只负责春秋两季收租子,闲时就带着小爷们出门逛逛;我呢,就专门负责陪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宜。但因为你是太太的亲戚,又看得起我,特意来找我,那我就破个例,帮你通报一声。不过有一点,姥姥你可能不知道,我们这里跟五年前可不一样了。现在太太不大管事了,都是琏二奶奶在管家。你知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吗?她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叫凤哥的。”

刘姥姥听了,惊讶地问道:“原来是她!难怪呢,我当初就说她不简单。这么说来,我今天还得见见她了。”

周瑞家的说道:“那是自然的。现在太太事情多,心烦意乱,有客人来访,能推掉的就推掉了,都是凤姑娘出面周旋接待。今天你宁可不见太太,也得见见她一面,才不枉你跑这一趟。”

刘姥姥念了声佛号:“阿弥陀佛!那就全仗嫂子帮忙了。”

周瑞家的说道:“你这是说的哪里话!俗话说得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是我说句话的事儿,能害我什么!”

说着,她便叫了个小丫头去倒厅上悄悄打听一下,老太太屋里开饭了没有。小丫头应声去了。这里两人又闲聊了几句。

刘姥姥于是说道:“这位凤姑娘今年顶破天也就二十岁,竟然如此能干,管理着这么大的家业,真是难得。”

周瑞家的听后说道:“哎!我的老祖宗,这事儿我可不能跟你细说。这位凤姑娘虽说年纪轻,但做起事来比许多年长的人都老练。如今出落得跟美人似的,心思少说也有一万个。要是论起口才来,十个擅长说话的男人也比不上她。等你见了就知道了。只不过有一点,她对下人未免太过严厉了些。”

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回来禀报:“老太太屋里已经摆好饭了,二奶奶现在在太太屋里呢。”

周瑞家的听了,连忙站起身,催促刘姥姥说:“快走,快走!这会儿她去吃饭正好是个空档,咱们先去候着。要是晚了一步,回话的人多起来,就不好说话了;要是再午睡一会儿,那就更不知何时才能见到了。”

说着,两人一同下了炕,整理了一下衣服,周瑞家的又嘱咐了板儿几句,便带着刘姥姥,迤逦往贾琏的住处走去。

他们首先来到了倒座厅,周瑞家的安排刘姥姥在那里稍等片刻。她自己则穿过影壁,进了院子的大门,得知凤姐还没下楼,就先去找了凤姐的心腹贴身大丫鬟平儿。

周瑞家的详细讲述了刘姥姥的背景来历,接着说:“今天她大老远特地来请安。以前太太常和她见面,今天不能不见,所以我带她进来了。等奶奶下楼后,我会详细禀报,奶奶想必也不会怪我唐突。”

平儿听后,心中有了计较:“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吧。”

周瑞家的闻言,连忙出去引领刘姥姥和板儿进入院子。踏上正房的台阶,小丫鬟掀起猩红色的毡帘。刚进入堂屋,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浓烈得让人分辨不出是什么味道,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中。满屋的物品都光彩夺目,让人眼花缭乱。刘姥姥这时只能不住地点头、咂嘴,口中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