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超级船坞(2 / 2)

对于源能晶体(如深源晶体、防腐蚀晶体),提纯过程则更为复杂。李三在科研区专门搭建了“晶体提纯实验室”,将晶体放入真空容器中,用激光去除表面的杂质,再用源能浸泡晶体,激活晶体内部的能量通道,去除通道内的堵塞物。提纯后的晶体,能量传导效率能提升20%,成为飞船能源系统和护盾系统的核心材料。

在原材料提纯阶段,虫族小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搬运虫负责将原材料从储存区运到提纯车间,探矿虫负责检测原材料的纯度,确保每一批原材料都符合标准;而灵汐则每天盯着提纯数据,一旦发现纯度不达标,就立刻调整提纯工艺,确保后续制造的构件性能稳定。

2. 构件锻造:精准塑形的“钢铁骨架”

原材料提纯完成后,进入构件锻造阶段——飞船的主体框架、装甲板、武器构件等,都需要在这个阶段制造完成。

飞船的主体框架是最关键的构件,由“巨型锻压机”和“能量锻造技术”共同打造。巨型锻压机的压力达五万吨,能将金属坯料锻造成长度达一百米、宽度达五十米的巨型构件;同时,李三操控火种魔方,将金色能量注入锻压中的金属,金色能量与金属中的源能产生共振,改变金属的分子结构,让分子排列更加紧密,构件的强度提升30%。在锻造飞船的主梁(长度三百米、重量一千吨)时,五万吨锻压机反复捶打了100次,金色能量持续注入了24小时,最终锻造出的主梁,能承受十万吨的拉力,即使飞船在高速飞行中急转弯,主梁也不会出现变形。

飞船的装甲板锻造则需要“精准塑形”——装甲板的表面需要刻上螺旋状的源能纹路,这些纹路的深度、间距和角度都有严格的标准,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为了实现这个精度,李三调来了“激光雕刻虫”——这些虫族的头部装有高精度激光雕刻仪,能根据设计图在装甲板表面刻出精准的纹路。在雕刻一块十米见方的装甲板时,激光雕刻虫需要连续工作8小时,每雕刻一毫米,就会停下来检测一次,确保纹路符合标准。

武器构件的锻造则更加精细——超级歼星炮的炮管需要锻造出厚度均匀的管壁,量子机关炮的炮膛需要打磨出光滑的内膛,源能鱼雷的弹体需要锻造出流线型的外壳。这些构件的锻造都需要使用“微型锻压机”和“手工打磨”相结合的方式——微型锻压机负责初步塑形,然后由经过训练的虫组(配备高精度打磨工具)进行手工打磨,确保构件的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3. 模块制造:分工协作的“单元组装”

构件锻造完成后,飞船的制造进入“模块制造”阶段——李三将飞船分为三十个独立的模块(如能源模块、武器模块、船员生活模块、推进模块等),每个模块在专门的组装平台上制造,最后再进行整体拼接。

每个模块的制造都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能源模块由能源实验室的人员负责,主要安装反物质反应堆、源能转换器和能源导管;武器模块由武器安装区的人员负责,主要安装超级歼星炮、量子机关炮和源能鱼雷发射管;船员生活模块由灵汐负责,主要搭建船员舱、公共活动区和医疗室;推进模块则由李三亲自负责,主要安装源能推进器、引力传感器和应急推进装置。

模块制造的关键是“协同精度”——每个模块的尺寸和接口都有严格的标准,必须确保所有模块制造完成后,能精准对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三在每个组装平台上都安装了“三维定位系统”,这个系统能实时检测模块的尺寸和接口精度,误差超过1厘米就会发出警报。在能源模块的制造过程中,三维定位系统检测出反应堆的安装位置偏差了2厘米,工作人员立刻调整,确保模块接口符合标准。

每个模块制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单独的测试——能源模块需要测试能源输出效率和稳定性;武器模块需要测试武器的射程和精度;船员生活模块需要测试源能循环系统和生活设施的功能;推进模块需要测试推进器的推力和引力借力技术的效果。只有所有测试都合格,模块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整体拼接。

4. 整体拼接:千钧一发的“巨型组装”

当三十个模块全部制造完成并测试合格后,飞船的制造进入最关键的“整体拼接”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将三十个模块(最大的模块重量达五千吨)精准对接,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否则会影响飞船的整体性能。

整体拼接在船坞的中央组装平台上进行,由十台巨型悬浮起重机和两百台自动机械臂协同完成。拼接前,工作人员在组装平台上画出了精确的定位线,每个模块的安装位置都用激光标记出来;同时,每个模块的接口处都安装了“定位销”和“源能传感器”,定位销用于初步固定模块位置,源能传感器则用于检测模块对接的精度。

拼接工作按照“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顺序进行:首先拼接飞船的底部推进模块,作为整个飞船的“基座”;然后拼接中部的能源模块和船员生活模块,这两个模块是飞船的“核心”;最后拼接顶部的武器模块和外部的装甲模块,形成飞船的“火力”和“防护”。

在拼接最大的能源模块时,五台巨型悬浮起重机协同工作——每台起重机的源能吸盘吸附在模块的预设点位上,中央控制系统根据源能传感器的数据,每秒调整十次起重机的力度和角度,确保模块平稳下降。当模块的定位销插入底部推进模块的定位孔时,源能传感器发出“对接成功”的信号,误差仅为3厘米,完美符合标准。灵汐在监控室里看着这一幕,紧张得手心冒汗,直到听到“对接成功”的信号,才松了一口气:“这么大的模块,能做到3厘米的误差,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整体拼接工作持续了十天,当最后一个装甲模块对接完成后,3000米战略飞船的全貌终于展现在眼前——它像一头蛰伏在船坞中的钢铁巨兽,银色的装甲在恒星照射下泛着冷光,十米口径的超级歼星炮直指天空,两百个护盾发生器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十二台推进器的喷口微微发亮,仿佛随时准备升空。李三站在船坞的观测平台上,看着这艘凝聚了无数心血的飞船,心中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一艘飞船,更是我们在宇宙中立足的底气。”

跨越星辰的“首次征途”

当3000米战略飞船完成整体拼接与系统调试后,能源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飞船的首次试航。此次试航的路线由李三亲自规划,全程分为“近地轨道测试—霍格天体引力场适应性测试—星际航道模拟航行—极限性能测试”四个阶段,全程约120亿公里,预计耗时72小时。试航团队由李三担任总指挥,灵汐负责能源与防御系统监控,另有50名经过严格训练的船员负责操作武器、推进器等设备,10台辅助机甲随船待命,应对突发情况。

试航前24小时,船坞内一片忙碌。灵汐带领船员对飞船进行最后一次全面检查:能源核心室的反物质反应堆压力稳定在1.2标准大气压,源能转换器的转化效率维持在98%;武器系统的超级歼星炮炮管无裂痕,量子机关炮的供弹链路通畅;推进系统的十二台源能推进器喷口无堵塞,引力传感器的探测精度校准至0.1米偏差;防御系统的200个护盾发生器全部启动,形成的球形护盾表面能量波动均匀。“所有系统参数正常,符合试航标准。”灵汐将检查报告递给李三,语气中难掩激动,“我们可以出发了。”

李三接过报告,目光落在飞船头部的超级歼星炮上,缓缓点头:“通知船坞开启穹顶,准备升空。”

1. 第一阶段:近地轨道测试——初露锋芒的“低空巡航”

试航的第一阶段,是能源星近地轨道(高度约500公里)的适应性测试,主要验证飞船在有大气层残留的环境中,推进系统与防御系统的稳定性。

上午8时整,船坞的可开合穹顶缓缓打开,六千块源能晶体板向两侧折叠,露出能源星的天空。李三在指挥室按下“推进器启动”按钮,十二台源能推进器同时喷出淡蓝色的能量焰,焰体长度达百米,在海面上映出一片蓝光。飞船的重量虽达十万吨,但在五千万牛顿的推力作用下,缓缓离开船坞的组装平台,以每秒50米的速度垂直升空。

“高度100米,推进器推力稳定,船体结构无变形。”船员的报告声在指挥室响起。李三盯着全息投影台上的飞船模型,模型表面的绿色光点代表各系统的运行状态,此刻全部稳定闪烁。当飞船升至1000米高度时,李三下令:“调整推进器角度,改为水平飞行,速度提升至每秒300米。”

推进器喷口微微偏转,飞船的飞行方向从垂直转为水平,速度逐渐提升。能源星近地轨道的大气虽稀薄,但仍有微量尘埃和气流,对飞船的飞行姿态构成考验。灵汐紧盯着防御系统的监控屏:“护盾发生器检测到大气尘埃撞击,撞击强度0.2级,护盾能量损耗低于1%,无需调整。”

飞船在近地轨道飞行了2小时,完成了“加速—减速—转弯—悬停”等一系列基础动作测试。在悬停测试中,飞船停留在300公里高度,推进器仅输出10%的推力,就能抵消能源星的引力,悬停误差控制在10米以内。“推进系统的矢量控制精度远超预期。”负责推进系统的船员兴奋地报告,“即使在大气气流干扰下,也能精准维持姿态。”

上午10时,近地轨道测试完成。李三看着监控屏上的飞行数据,嘴角露出笑容:“第一阶段顺利通过,准备进入霍格天体引力场。”

2. 第二阶段:霍格天体引力场测试——与引力博弈的“星际穿梭”

霍格天体是能源星周边最特殊的天体结构,其环状引力场的强度是能源星的8倍,且引力分布不均,对飞船的推进系统和结构强度是极大的考验——这也是试航的核心阶段,只有通过引力场测试,飞船才能具备跨星系航行的能力。

飞船从近地轨道出发,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向霍格天体飞去。当距离霍格天体还有1亿公里时,飞船头部的引力传感器开始工作,屏幕上实时显示出引力场的分布图谱:红色区域代表强引力区(强度10倍于能源星),蓝色区域代表弱引力区(强度5倍于能源星),绿色区域代表稳定引力区(强度7倍于能源星)。

“按照预设航线,我们将从绿色区域切入引力场,借助引力加速。”李三指着图谱上的航线,对船员解释道,“注意监测推进器的推力变化,一旦进入强引力区,立刻提升推力,避免被引力捕获。”

1小时后,飞船进入霍格天体的引力场范围。瞬间,飞船的速度从每秒10公里提升至每秒30公里,船体轻微震动——这是引力拉扯产生的正常现象。“推进器推力自动提升至60%,抵消部分引力拉扯,船体应力值35%,低于安全阈值。”船员的报告声带着一丝紧张。

灵汐立刻调出结构监测数据:“船体主梁的形变幅度0.5厘米,装甲板无裂痕,源能纹路能量传导正常。”她顿了顿,补充道,“引力矫正仪已启动,正在实时调整推进器角度,确保航线偏差不超过100公里。”

飞船在引力场中飞行了8小时,期间两次穿越红色强引力区。第一次进入强引力区时,飞船的速度突然提升至每秒50公里,船体震动幅度加大,部分船员出现轻微的失重反应。“推进器推力提升至80%,启动应急平衡系统!”李三果断下令。十二台推进器的喷口瞬间调整角度,其中两侧的推进器额外输出10%的推力,飞船的震动逐渐减弱,速度稳定在每秒45公里。“应力值65%,仍在安全范围内,船员生命体征正常。”灵汐快速汇报。

第二次穿越强引力区时,飞船遭遇了小规模的星际尘埃流——这些尘埃的直径在10厘米至1米之间,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击飞船。“护盾发生器能量损耗速度加快,当前损耗率5%\/分钟!”防御系统的船员大喊。灵汐立刻调整护盾模式:“将强引力区的护盾强度提升至90%,优先保护能源核心室和指挥室!”

护盾的颜色从淡蓝色转为深蓝色,当尘埃撞击护盾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部分较大的尘埃在护盾表面碎裂,化为细小的颗粒。“尘埃流已穿越,护盾剩余能量82%,船体无损伤。”10分钟后,船员报告。李三长舒一口气:“引力场测试比预想中更复杂,但我们的飞船扛住了,准备进入星际航道模拟阶段。”

3. 第三阶段:星际航道模拟航行——跨越虚空的“长途奔袭”

星际航道模拟航行,是模拟飞船在真实星际环境中的长途飞行,主要测试能源系统的续航能力、生命维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船员在长时间航行中的适应能力。此次模拟的航道是从霍格天体出发,前往一颗距离能源星60亿公里的废弃行星,全程预计飞行24小时。

飞船离开霍格天体的引力场后,李三下令:“启用引力借力技术,推进器推力降至30%,进入巡航模式。”引力传感器捕捉到周边三颗恒星的引力场,中央控制系统自动规划出借力航线——飞船先借助第一颗恒星的引力加速至每秒60公里,再顺着第二颗恒星的引力滑行,最后通过第三颗恒星的引力调整姿态,飞向目标行星。

在巡航模式下,飞船的能源消耗大幅降低。灵汐监控着能源数据:“反物质反应堆输出稳定,戴森球的能源导管持续输送能量,当前能源储备92%,按当前消耗速度,可维持飞行100小时以上。”她同时检查了生命维持系统:“船员舱的氧气浓度21%,温度25c,湿度45%,源能循环系统过滤效率99%,符合宜居标准。”

长时间的星际航行中,船员的状态至关重要。李三安排了轮班制度,每6小时换班一次,确保船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灵汐在公共活动区开启了“地球影像投影”——投影中播放着地球的自然风光,从亚马逊雨林的瀑布到北极的极光,从城市的夜景到乡村的田野,让船员在遥远的宇宙中感受到家乡的气息。

“指挥长,我们发现了一艘废弃的远古星际探测器。”航行至12小时时,侦察系统的船员突然报告。李三立刻调出探测器的影像:这是一艘长度约50米的探测器,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宇宙尘埃,部分装甲板已经锈蚀,但主体结构仍完整。“靠近探测器,进行近距离观测,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飞船缓缓靠近探测器,距离1000米时,释放出一台辅助机甲。机甲携带高清相机和样本采集器,绕探测器飞行一周,拍摄了详细的影像,并采集了一小块装甲板样本。“探测器的年代约为10万年前,属于远古文明的早期产物,内部设备已完全失效。”灵汐分析完影像和样本数据,对李三说,“这可能是远古文明探索宇宙的‘先驱者’,可惜没能留下更多信息。”

李三看着影像中的探测器,若有所思:“我们的飞船,或许会成为新时代的‘先驱者’,带着人类的希望,探索更远的宇宙。”

24小时后,飞船顺利抵达目标废弃行星的轨道。这颗行星的表面布满了陨石坑,大气稀薄,没有生命迹象。“星际航道模拟航行完成,能源储备剩余78%,船员状态良好,生命维持系统无故障。”灵汐汇总数据后,向李三汇报,“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极限性能测试了。”

4. 第四阶段:极限性能测试——挑战极限的“火力与速度”

极限性能测试,是试航的最后阶段,也是对飞船综合性能的终极考验,分为“推进器极限速度测试”“武器系统全功率测试”“防御系统抗打击测试”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充满挑战,一旦失败,可能对飞船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1)推进器极限速度测试:突破光速40%的“星际冲刺”

推进器极限速度测试的目标,是让飞船的速度达到设计的最高值——光速的40%(约每秒12万公里)。在此之前,飞船的最高速度仅为每秒50公里,要提升至每秒12万公里,需要推进器全功率运行,同时承受巨大的能量负荷和结构应力。

“所有船员进入抗压座椅,启动生命维持系统的应急保护模式!”李三下令。船员们迅速坐进座椅,座椅自动包裹身体,释放出抗压气囊,防止高速加速时产生的过载损伤身体。灵汐则关闭了非必要的系统,将所有能源集中到推进器:“能源核心室已调整输出模式,90%的能源优先供应推进器,反物质反应堆备用能源已激活。”

李三深吸一口气,按下“推进器全功率启动”按钮。十二台源能推进器瞬间喷出深蓝色的能量焰,焰体长度达500米,飞船的速度以每秒1万公里的幅度快速提升——每秒30公里、每秒50公里、每秒80公里……船体的震动幅度逐渐加大,控制台的指示灯开始闪烁,部分非核心系统因能源供应不足自动关闭。

“当前速度每秒100公里,船体应力值85%,推进器温度3500c,接近安全阈值!”船员的声音带着急促。灵汐立刻启动冷却系统:“源能冷却管全功率运行,液态氮持续注入推进器,温度开始下降。”

又过了10分钟,飞船的速度达到了每秒12万公里——光速的40%!此时,飞船周围的空间因高速飞行产生轻微扭曲,远处的恒星光芒出现蓝移现象。“速度达标!维持30秒,记录数据!”李三大喊。30秒内,船员们紧张地记录着各项数据:推进器推力5500万牛顿,船体应力值90%,能源消耗率10%\/分钟,引力传感器仍能正常工作。

30秒后,李三下令:“逐步降低推进器推力,进入减速模式。”飞船的速度缓慢下降,从每秒12万公里降至每秒50公里,船体的震动逐渐消失。“推进器极限速度测试完成,所有参数符合设计标准,推进器无损伤!”灵汐兴奋地报告,指挥室内响起了船员们的欢呼声。

(2)武器系统全功率测试:毁天灭地的“火力全开”

武器系统全功率测试,是对飞船火力的终极检验——超级歼星炮全功率发射、量子机关炮满射速射击、源能鱼雷实弹测试,三项测试依次进行,目标是废弃行星表面的三个预设靶区。

首先进行的是超级歼星炮全功率测试。飞船调整姿态,头部的超级歼星炮对准行星表面的第一个靶区——一个直径50公里的巨型陨石坑。“超级歼星炮开始充能,源能聚能环能量强度98%,引力矫正仪已锁定目标,预计偏差不超过1公里。”武器系统的船员汇报。

3分钟后,充能完成。“超级歼星炮全功率发射!”李三下令。一道直径5米的白色能量束从炮口射出,瞬间穿越行星稀薄的大气,击中陨石坑中心。10秒后,行星表面传来剧烈的爆炸,蘑菇云升腾至100公里高空,陨石坑被彻底摧毁,形成一个直径100公里的新巨坑。“能量强度符合设计标准,射程60亿公里,偏差800米!”船员大喊。

接下来是量子机关炮满射速测试。飞船两侧的100门量子机关炮同时对准第二个靶区——一片布满岩石的平原。“量子机关炮供弹系统启动,射速调整至每分钟1200发,目标锁定完成。”船员报告。李三按下射击按钮,100门机关炮同时开火,淡蓝色的量子能量弹像暴雨般射向行星表面,每分钟12万发的射速在平原上形成一片火海,岩石在能量弹的撞击下碎裂、气化,10分钟后,平原上出现了一条宽5公里、长20公里的“能量通道”。“满射速射击10分钟,炮身温度500c,冷却系统运行正常,无卡壳现象!”

最后是源能鱼雷实弹测试。飞船底部的30座源能鱼雷发射管对准第三个靶区——一座高5公里的岩石山峰。“源能鱼雷已装填,智能追踪系统启动,反物质炸药能量稳定。”船员汇报。李三下令:“发射10枚鱼雷,间隔10秒。”

10枚鱼雷依次从发射管射出,弹体表面的生物金属在飞行中微微调整方向,精准飞向山峰。第一枚鱼雷击中山峰底部,产生剧烈爆炸,山峰出现裂痕;后续的鱼雷连续击中同一位置,当第十枚鱼雷爆炸时,整座山峰轰然倒塌,化为一片碎石。“鱼雷命中精度100%,爆炸威力符合设计标准,智能追踪系统无故障!”

(3)防御系统抗打击测试:固若金汤的“多维防护”

防御系统抗打击测试,是模拟飞船遭遇敌方攻击时的防御能力——测试方式为“自攻自防”,即飞船的量子机关炮向自身发射低强度能量弹,同时启动护盾系统和电磁屏障,检验防御效果。

“量子机关炮调整为低强度模式,能量强度10%,瞄准护盾矩阵;护盾发生器强度提升至80%,电磁屏障启动。”李三下令。灵汐补充道:“已划定安全区域,能量弹的攻击范围避开指挥室和能源核心室,确保船员安全。”

测试开始,10门量子机关炮向飞船的护盾发射能量弹。当能量弹撞击护盾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护盾表面泛起涟漪,但没有出现任何裂痕。“护盾能量损耗2%\/分钟,能量吸收系统正常,已将50%的攻击能量转化为飞船能源。”防御系统的船员报告。

随后,测试升级——量子机关炮的能量强度提升至30%,同时启动电磁屏障的高频脉冲。能量弹的冲击力明显增强,护盾的震动幅度加大,但仍牢牢抵御住攻击;电磁屏障则成功干扰了部分能量弹的轨迹,使其偏离目标。“护盾剩余能量75%,电磁屏障干扰效率60%,防御系统无故障!”

30分钟后,防御系统抗打击测试完成。李三看着所有测试数据,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极限性能测试全部通过!我们的飞船,合格了!”

5. 返航:载誉而归的“星际凯旋”

当所有试航阶段完成后,飞船开始返航。此时,飞船的能源储备剩余62%,船体无损伤,所有系统运行正常。在返航途中,李三向能源星发送了试航成功的信号——戴森球的能源光束在空中形成一道巨大的“胜利光环”,向整个能源星宣告这一历史性时刻。

72小时后,飞船顺利返回能源星的超级船坞。当飞船缓缓降落在组装平台上时,船坞内的虫族小队发出欢快的“嗡鸣”,灵汐带领船员走出指挥室,看着这艘经历了星际考验的钢铁巨舰,眼中满是自豪。

李三站在飞船头部,看着远处的戴森球和超级歼星炮生产线,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建造更多的战略飞船,组建属于人类的星际舰队,在宇宙中开辟新的家园。”